孙锡良:如何学会观察美国大选?

竞选美国总统的是个人,但掌管美国的是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超级集团。

  美国大选,选的是美国总统,但关注美国大选的却是全世界,这是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一种表现,也是美国呈现给世界的现代选举文化,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有相当多的围观者对美式选举评价极端,要么是极其迷恋美式选举,要么是把美国总统选举讲得一片漆黑。其实,就大多数人而言,对美式总统选举了解者少见,电视、报刊和网络观点就是公众心中的“美式选举”。

  要真正了解美国大选,至少要先弄清楚以下几个看点:

  第一、美国的政党候选人是怎么推出来的?

  美国是一个形式民主国家,多数政客都是职业政客,少数非职业政客从政,也是自小就怀有强烈的政治抱负,那些能做到州长和国家领导人的政客基本上都有比较完整的政治历程。

  要把不同总统的推选之路一一罗列实无必要,谈点总统候选人的基本共性就简单很多。不管你是职业政客还是转型政客,如果你想成为总统候选人,有一个铁定的规律是必须符合的:总统候选人必须有财团和权力俱乐部的支持。

  不妨举几个例子说明。

  杰拉尔德·福特,从足球队走向白宫,看起来政坛之路非常偶然,实际上并非如此,福特以其聪明的智慧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在家乡选民中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形象,1965年就受到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的赏识,后进入众议院取代哈勒斯,特别重要的是,他与哈佛俱乐部拥有良好的关系,该俱乐部是当时美国精英阶层最集中的俱乐部之一,也是美国“深谋远虑者”的组合体,将福特推向顶峰是精英共识的结果。

  吉米·卡特,曾经在海军服役过,在佐治亚州的萨母特县拥有一些财产,在竞选总统的前两年,他还在佐治亚州一个叫普兰斯的地方种花生,被美国人认为是绝对的“政治门外汉”。然而,多数人并不知道,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非常欣赏卡特,两者关系密切。另外,卡特还是三边委员会的成员,这个委员会与对外关系协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关系极其紧密,于是,美国便诞生了一位历史上带有特殊性的“花生农民总统”,其实,他根本不是农民。

  罗纳德·里根,做演员时名气不大,但政治天资很好,在偶然的机会中被通用电气公司的老板赏识,先被推上主持人岗位,籍此获得了观众的极大常识,然后,又被顺利推上了州长位置,在波希美亚俱乐部、三边委员会、对外关系协会的合力支持下,里根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当选年龄最大的总统。

  总结起来讲,要成为美国总统候选人至少得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财团老板的支持,二是权势俱乐部的支持

  第二、如何看待美国总统竞选的辩论形式?

  美国政治是民主政治,竞选辩论是民主政治的必要形式,无论它的过程表现出多少不足,都应该视为民主政治的合理生态。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只有内容而无形式,或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的事物在世界上是没有的。只有在构成该事物的诸要素已经具备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有机联结起来时,这个事物才由可能性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辩论形式是民主内容的最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民主的亮点,不必因为它的某些不足而否定整个形式。

  党内初选和政党竞选的多层次辩论过程,可以让总统候选人的形象在全国人民心中更加全面和生动,再狡猾的政客,一旦他被不停地要求亮明观点时,绝无可能把自己的阴暗面全部隐藏。在非民主竞选的地方,一个政客自生至死可能都是神秘的,当他得势的时候,他说的全是单口相声,因为没有对手可以质问他,当他胜利的时候,他可以把对手全盘否定,因为对手得不到任何反击的机会。

  辩论的形式只是形式,它并不要求论题有多么高大上,其主要目的是让全国选民有权见识他们未来总统的整体形象,让一个陌生的人突然来领导自己始终是难以信赖的。

  第三、如何看待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的相互揭短?

  福特在当选总统以后说了一句话:“我有许多对手,但根据我的记忆,我没有一个仇敌。”

  竞选过程中的揭短是相对光明正大的,因为各自都在寻找对方的不足,极少有人捏造和虚构,公众看得到的揭短,从来都不是政治角逐场中最可怕的部分,政治场中最可怕的是阴暗,阴暗不公开的政治恶斗才是祸害,不但相互伤害,而且会祸及全民,是封建官场的典型特点。

  竞选时揭短,选后再妥协,这是民主政治的优点之一,它会避免权力的私有和对政敌的持续打击,极大减少权力场中落井下石风气的蔓延。在非民主社会,不少政治投机分子都具有趋炎附势的爱好,部分政客为了达到晋升或获利的目的,有可能会表现出象封建时代奸臣一般的构陷忠良和打击政敌。

  竞选揭短属事前曝光,选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候选人的“短”进行权衡,如果多数人认为这个“短”不可原谅并影响国家整体形象,那选民就会抛弃该候选人,如果多数人认为这个“短”与候选人的“长”相较可以忽略,那被揭出来的“短”仅仅只是表明候选人不那么完美而已。与之相比,在非民主社会,没有公开相互揭短的过程,任何层次的主要政客,在公众面前,要么是从头香到脚,要么就是从头臭到脚,“短”是封闭权力的一种机密。

  第四、如何看待美国总统竞选辩题的虚化?

  多数人看美国大选,最热衷的是寻找辩题中的“高大上”部分,然而,美国总统电视辩论过程中很少能满足这部分人的胃口,多数辩题都集中在相互揭短和芝麻小事,一旦涉及到国内外重要原则问题,也是蜻蜓点水。原因何在?

  这里面必须搞清楚一点:总统竞选不是总统执政,重大政治原则本来就不是总统竞选时能轻易细说的内容,美国政治权力本质上是集团权力,不只是总统权力。再简单一点讲,总统竞选时的语言并不完全代表总统执政时的行为,他的执政行动必须在精英集团的共同主导之下。

  举个例子讲,里根在竞选总统时,聘请的竞选班子基本上都是保守派的人物,但是,当他竞选成功之后,没有完全遵照衷心拥护他的班子成员思路,组建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改革班子,他聘请了一大批深谋远虑并拥有丰富阅历的人物来掌握政府行政权力,他在改变政府的方针路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来的任何一届总统都要大。他的副总统、国防部长、工业、金融、法律和教育等负责人都是思想开放的政治精英。

  美国总统竞选话题虽然虚化,但美国政策和规划却非常深谋远虑,它的很多规划都不是源于总统之手,美国并不需要总统竞选时炫耀高大上的议题。凡属涉及到国家长远规划的工作都离不开智库机构,尤其是离不开国会中的权势集团。在美国,国会不是“橡皮图章”,部分国会议员在国家决策过程中确实具有独立作用,国会各委员会所代表的势力集团的利益必须得到相当程度的保证(参议院的对外委员会、拨款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众议院的规划委员会、拨款委员会和赋税委员会)。能进入上述委员会的人九成以上都是全国上层人物,并且大多数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家庭政治背景,掌权人物位于非常狭窄的塔尖,企业圆桌会议、三边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经济发展委员会、布鲁金斯学会等民间组织就是掌权人的大本营)。

  总而言之,美国总统是美国多数集团思想的执行人,他并不需要在竞选中说得太实际,他只要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利益集团的口味就行了。美国政权呈现的是“多头统治”的构架,竞选只是这种架构的部分呈现。

  第五、如何看待美国两党总统竞选的相同之处?

  前面提到美国权力的集团化特点,但这并不是美国政治的全部,美国两党仍然是选民的利益代表者,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非常成熟的权力组合,它们在长期的运作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利益平衡经验,它们深知选民的特殊力量,集团利益与选民利益兼顾是美国民主政治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总统选举仍然要把竞选表演的重心转向选民。

  民主党和共和党必须展现其爱国性。表面上看,美国没有特别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民族主义情绪(移民国家),但是,美国人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利益”上面,美国公众和美国政客永远把美国的利益置于世界利益最高点,美国总统的竞选过程中,候选人在对外话题上都必须表现为爱国,只有能保护美国利益的候选人才能获得认可。所以,在竞选活动中,两党候选人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美国人民进行着长时间的爱国主义教育。

  两大政党都必须善于制造新闻。电视和网络是美国政治消息源的两大通道,两大政党必须都拥有强大的新闻制造能力,美国广播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全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纽约时报、美联社等都是能决定选民思想的新闻策源地。而掌握消息流通的也属于美国权势阶层,他们对新闻的解释是:“我说是新闻就是新闻,按照我标准值得了解的事就是新闻。”利用新闻来嘉奖自己喜欢的政客和处罚自己不喜欢的政客,利用新闻来间接宣扬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必须成为未来的主流。

  政治问题从来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多情况下,制造问题、使问题戏剧化是美国政治生态的特点,两党候选人不但都要学会适应可能出现的戏剧性事件,还要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新闻事件,以便达到各自的竞选目标,所以,在美国总统竞选阶段,政治新闻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新闻,一类是预先计划好的新闻。

  美国两大政党都有衰老化迹象。夫妻之间有个“七年之痒”一说,相互敏感性走到了一个瓶颈,就会有厌倦感。看戏的时候,如果演员始终没有角色转换,即使某个演员演得再好,也会有疲劳之感。美国的两党政治也开始陷入到让选民审美疲劳的阶段,程式的单调化和利益的固化已经让美国两党政治有衰老迹象,人们获取新鲜感的欲望在增强。美国两党政治表现衰老有两个判断指标:一是美国新生代政客的表现没有跟上世界大潮,老人政治比较明显;二是美国的“新兴贵族”对政治的兴趣有淡化倾向

  第六、如何正确看待美国的选民?

  大家现在都很清楚美国的选举程序,都知道美国实质上也不是全民直选,“选举人制”并不具有真实的全民性。但是,美国选民手中的选票仍然具有强大的决定力,它不能简单等同于废票,每一张票都有决定选举人走向的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选民仍拥有比较真实的选举权。

  美国选举是一种民主文化的周期性重复再现,它有些象演戏,一步步达到高潮,选民随着剧情的发展享受着不同的政治情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部选举戏越来越有“流派化”的倾向,有时未必代表自己的利益,喜欢民主派的习惯性喜欢,喜欢共和党的也习惯性喜欢,最后慢慢形成了两党都有自己的大票仓,选举结果整体上取决于各自大票仓的结果是否固定,而那些思想上的移动派却是真实的定向力量。

  长期浸淫于美国选举文化中的美国选民,其最可取的素质是理性接受选举结果,选民之间没有恶斗,更较少表现为黑斗,它完全有别于专制社会中的恶性竞争。民主国家的选民素质并不完全取决于知识深浅,而取决于选举素养,一个文化水平落后的民主国家,也可能有比较成熟的选举文化,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专制地区,未必有素质良好的选民。美国民主饱受批评,但同时又饱受青睐,这与美国选举文化中的文明成分是密切相关的,美国选民给世界传递了一种“选人不害人”的理性。相比之下,在非民主社会,民众的情感就缺少基本的独立性和文明性,落井下石之风与政客无异,群体恶斗之风弥漫不止。

  对美式总统选举的总结:

  1、美国政治是精英政治,优秀人物的代表和权势集团的代表构建了这个精英集合体;

  2、美国权势集团的利益与普通国民的利益充满着矛盾,但又表现为妥协的一致性,总统选举既屈服于集团,也兼顾多数人的利益;

  3、选举政治也是派系政治,凡有政治的地方,绝对表现为派系的分别,否则,就没有竞选;

  4、总统竞选的过程是形式,但其追求的目标是政策的内容;

  5、竞选美国总统的是个人,但掌管美国的是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超级集团。

  6、美国大选既不是精神粮食,也算不上政治闹剧。

 

  写于20161015日星期六

网站介绍

观光网,一份认识世界的旅游杂志。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图片文章

消息订阅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订阅我们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