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
语文教材编写应借鉴传统教育经验
近日,由中宣部支持指导、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工作召开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将《尚书》《周易》《老子》《诗经》《论语》《墨子》《孟子》《孙子兵法》《庄子》《荀子》《史记》《黄帝内经》等12部书目列入2016年编纂计划。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国之精髓,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学校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唐晓敏认为,中国历史上一直非常重视语文教育,在数千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传统语文教育存在“潜体系”
传统语文教材有一个“潜体系”,是以“三百千”为起点,继之以经典的阅读与背诵,再加上《唐宋八大家文抄》、《古文观止》,三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三个方面各有其明确的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
首先,“三百千”是识字教材。儿童通过阅读背诵“三百千”,能够认识2000多个汉字。这就有可能读其他书籍了。
然后,“三百千”特别是《三字经》、《千字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字经》可以说是一个微型的百科全书。书中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儿童读这样的读物,心中就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的总的轮廓。
而且,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是读经典的“预热”。如《千字文》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地玄黄”一句源自《易经》的“天玄地黄”,“宇宙洪荒”源自《淮南子》与《太玄经》。《三字经》开头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对儒家性善论的概括。
此外,传统语文教材还包括《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等文章选本。这主要是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文章范本,培养学子的文章写作能力。古人懂得,若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写文章,需要让他们阅读、背诵第一流的文章。
传统语文教材具有“互渗性”
在这方面,清末民初的某些语文教材的编写,有一些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如张元济高梦旦所编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就做得很好。钱穆曾说道:这套小学语文的内容,有历史名人故事,有寓言小说短品,文字上似略有节改,使易少年诵习。“有许多课文,深入脑中,久而不忘。稍后渐知读书,乃知往年某一课文出《战 国策》,某一课文出刘向《新语》,或出东汉书,或出宋人笔记等。每读一书,如还故家,如晤亲友”(《复兴文化运动与中小学国语国文之教材问题》(《钱賔四先生全集》第41册)钱穆说的是,这套教材文字相对简单易懂,学生初读这些文字时易于诵习,而后渐知读书,则知道这些课文乃出自古代的一些重要的典籍,因此“每读一书”,有“如还故家,如晤亲友”的感觉。
现代语文应有“大教材”观
相比之下,现在的语文教材则尚不具备传统语文“潜体系”特点。目前的小学与中学的语文教材,彼此没有什么联系照应,既不是层层递进,也没有温故知新。每册教材中,选哪些文章,也基本是任意的。整个教材,更没有体现识字(包括扩充文化常识)、经典(提升思维能力)与文选(包含写作技巧的范例)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材编写,应该有一个根本的改革。不单单是选择哪些篇文章做课文的问题,更需要做的是,借鉴中国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经验,使语文教材内容经典,结构有机,知识丰富(包含文史哲)。
现代语文教育要形成 “整体”
有这样几点似应注意:一是小学与中学的语文教材应有统一的考虑,形成一个整体。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方面应增加难度,而在教学上应降低要求。
二是课内的语文学习与课外阅读密切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基础语文教育的课外必读书,应着眼于书籍的文化内涵,至少应该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诗经》、《楚辞》、《左传》、《史记》、《世说新语》、《唐诗三百首》、《宋词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
这些必读书应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其某些内容,可以简略的形式编入课文,如《论语》、《老子》可以选若干段落编入小学语文课文,而《孟子》、《庄子》和《世说新语》则可选其白话文的故事入教材。这样,不仅是增加了语文教材的中国文化内涵,而且也使学生对经典著作有了初步的认识,给日后阅读经典原著打下知识上的基础。
(光明网记者 韩梦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