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ministrator
我们在上周末的分析文章中曾经指出绿党Jill Stein提出的重新在三个摇摆州验票是Jill个人诈捐行为,目的是收割民主党选票和敛财,为4年后与川普竞争总统做准备。然而随着这几天新消息的披露,可能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疑点一:首先我们从最新的数据得知绿党的募款活动可能有索罗斯暗中支持。我们可以知道一般募款活动资金注入的随机性很大,下图是一个典型资金筹募计划一天内的筹集情况:

但是有数据专家分析了Jill为重新点票的募款数据,一天内的募款增加数据是这样的:

上图中橙色直线是绿党为重新点票资金筹募的数据。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是有人暗中利用机器人或者自动程序向绿党的重新点票活动注入大量资金。从数据看注入资金的速度是每小时$160,000。问题是:谁在背后用机器人为这像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活动大规模注资?
疑点二:希拉里竞选团队从周日表示加入绿党的重新点票的计划。我们知道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讲要翻盘大选结果都是不可能的任务,例如威斯康辛州本身就是纸票,不存在黑客攻击或者统计失误的可能,而希拉里在败选后已经发布退选声明,为什么这个时候她重新站出来?按照外界推测,川普和希拉里可能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协议,例如希拉里承认大选结果,川普不再追究她邮件门的责任,从减少博弈成本的角度考虑这些是合情合理的,而现在希拉里撕毁之前的约定,她应该至少有4成的把握才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
疑点三:绿党Jill Stein明显在故意拖延时间。我们知道宾夕法尼亚州PA的重新点票截止日是本周一11月28日,而Jill Stein晚于这个时间提出重新点票的要求,当然宾州的选举局做出了拒绝重新点票的决定,但是Jill Stein对选举局提出诉讼,以她正在努力为由要求选举局做出接受重新计票的决定。如果Jill Stein真的要计票,她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工作,大选结束到现在有3周时间。如果她只是诈捐希拉里支持者捐款,那她见好就收即可。她为什么要通过法院起诉州选举局呢?
按照我们的分析,希拉里竞选团队可能和绿党Jill Stein达成秘密协定,试图通过钻选举法律空子的方法试图赢得大选。他们的计划大致是这样的:在三个摇摆州申请重新点票只是借口,他们自己也知道要在12月19日选举人投票前能够让三个摇摆州一起变蓝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找到另一条道理,就是让三个摇摆州在12月19日之前结果待定。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诉讼,例如要求重新点票,例如起诉州选举局,如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在12月19日之前没有走完,那么这3个州的选举结果就成为待定。
如果这三个州选举结果在12月19日之前待定,那么大选结果就变成了: 260:232,而不是之前的306:232。 按照选举法要求总统候选人要达到270张选举人票,这样川普就没有能够拿到足够的选举人票。
在没有达到足够选举人票的情况下最终总统人选就由国会投票决定。尽管现在美国共和党控制参议员国会,但是民主党控制众议院,这样就给希拉里留下了大量可以做政治博弈的空间,我们知道共和党的建制派其实非常不喜欢川普。这样希拉里的竞选结果从失败变成待定,她有足够的理由去放手一搏,尽管这个方法极其卑鄙和无耻。
我们还要考虑到,尽管希拉里没有任何可能一次改变37位选举人的投票,但是鼓动其中几位反水的可能性还是有的。所以在12月19日之前,如果她的团队能够把2个州,例如并州PA和密西根州MI两个州的结果通过法律诉讼变成待定,再拉拢一位选举人反水,川普的总票就成了269,这个时候就需要国会介入了。
如果希拉里能够拉动4-6位选举人反水,那么三个摇摆州里任何两个州的最终结果不能在12月19日之前宣布,希拉里的计划就能成功。
如果国会介入大选结果势必引起双方支持者已经逐渐平息情绪的极大反弹,再有人煽风点火,动乱就一发既出,这个时候奥巴马又可以Martial Law戒严法宣布进入紧急时期,那样最终结果就充满变数。这也是为什么川普在11月27日得知希拉里竞选团队介入重新计票后极为愤怒的原因。川普已经表态收回他不继续追究希拉里邮件门的承诺。
顺便提一句,这次发起重新计票的绿党的Jill Stein是犹太家庭长大的,她的父母是犹太人。绿党的理念和民主党非常一直,甚至更加左倾。绿党和索罗斯集团有千丝万缕联系,大量资料我们正在整理中。
我们会继续跟进事态演变,有任何新的分析结果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公布。川粉们请保持耐心,相信美国制度,相信善恶自有公道。
评论:真、假新闻是要靠自己判断的。依靠某一媒体提供真新闻,是不对的,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附原文:
话说...
这几天,Facebook和它的创立人兼CEO扎克伯格的日子不太好过...
因为..
广大美国人民似乎觉得...川普上台都是Facebook的错!
为啥你上面假新闻的那么多??!
事情是这样的...
有媒体通过数据调查发现,选举前facebook上的假新闻的相关活跃度(转发+点赞+评论)特别高...超过了传统新闻社报道出的新闻..
从5月份开始,Facebook上关于大选的假新闻的活跃度就逐渐升高,一直到8月份的时候,人们对假新闻的关注开始超过了对主流新闻的关注。

在大选夜当天,有8711000的转发、点赞和讨论是关于假新闻的,而只有7367000个转发、点赞和讨论是关于主流媒体给出的常规新闻..
他们统计出了大选前3个月里流传最广的几个假新闻....

震惊了全世界!教皇Francis宣布支持川普!——960000活跃度
惊天惊雷! 维基解密(视频)确认,希拉里卖武器给ISIS!——789000活跃度
一切都结束了! 希拉里关于ISIS的邮件被泄露... 事情比每一个人想的都要眼中! ——754000活跃度
去看看法律吧! 希拉里其实并没有资格担任任何联邦职位!——701000活跃度
一个有关希拉里邮件门事件的FBI探员被伪装成自杀的谋杀身亡。 ——567000活跃度
而与此同时,
传统媒体给出的活跃度最高的真新闻是这些:

川普有着糟糕的腐败历史,所以凭什么说要说希拉里才是腐败的那个?——849000活跃度
别假装你不知道人们为什么讨厌希拉里 ——623000活跃度
Melanla Trump(川普的妻子)的不雅女女照——531000活跃度
福特公司反驳川普的谎言,我们要斗争到底 ——407000活跃度
我是CIA的人,现在我支持希拉里克林顿——373000活跃度
总之,看到了这些数据后,主流媒体很生气,希拉里的支持者们很生气...
他们表示,希拉里之所以输掉大选,就是因为Facebook上有这么多假新闻,这么高的传播量,把不明真相的群众洗脑了啊,所以才这么多人投川普,所以川普才能当上总统啊摔!
大选结束的当天,人们纷纷开始炮轰Facebook..
小扎很快做出了回应: 表示Facebook帮助川普赢得选举这个想法相当荒谬(a pretty crazy idea)。

他的观点是:

‘只有那些严重缺乏同理心的人才会认为一个人投给谁仅仅是由于看了这些假新闻的缘故。’
‘如果你真的相信这个,我不认为你真正地理解了川普的支持者通过这次选举想传达出来的信息。’
同时他还表示,假新闻的活跃度高是因为,人们喜欢看和他们意见一致的东西,而不是由于给他们的信息不够多样化所以才被洗脑了。
但是主流媒体还是不满意...
于是开始带节奏。

BBC:我写了假新闻,然后它在Facebook上传播开来了。

FOX:假新闻和选举:为什么Facebook用垃圾来污染媒体环境

福布斯:Facebook的假新闻问题可能会影响其收益

华盛顿邮报:Facebook上的假新闻真的是个问题,但这些大学生用36个小时就解决了它。
对此,小扎表示...

在他做出第一次回应的3天以后....
他在自家的Facebook页面上又写了一篇很长很长的长文来回应.
嗯真的很长..


大概内容是:
Facebook本来起家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每个人发声渠道的。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想法,里面确实会有些内容和你的观点不同的。
我发誓,Facebook上99%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只有极其小的一小部分(very small amount)是假新闻,而且在这些假新闻也是两边都有的,没有偏袒的,所以不可能影响大选。
还有,辨别真相是非常难的,很多时候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并且,很大一部分被认为是假新闻的文章,只是因为读者观点和它不同而已。
在最后,扎克伯格劝告道: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选举,而且对于很多人来说极其痛苦。但是,我仍然认为试着去理解另外一方人的观点是极其重要的。从我的经历来看,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就算你今天不那么认为,从长远来看相信他人也会得到更好的结果。”
这是完了?
没有...
媒体当然还是不满意,扎克伯格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错误的表现,需要再敲打敲打...
于是..
有直接质疑扎克伯格政治属性的...

有直接和网站说拜拜的..

(呃呃,但是你标题左下角还是有分享facebook链接啊....)
然后,
最重磅的....
来自奥巴马的批评:假新闻会破坏一个国家的民主性。

在这各路炮轰之下,
扎克伯格服软了...
前天,他在Facebook上又写了一篇长长长长文。


大概内容:
在这次的回应里,他表示,嗯.. Facebook上的谣言,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为了缓和大众,他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更强的监测、更容易的举报、第三方确定、警告机制...等等。

这一周多来,小扎的反应从“简直荒谬” 改成“只有极其小的一部分是假新闻” 再改口成“假新闻相对比较少”.....
也是无比压力.....
那么,能让人们不看facebook么?
英国卫报曾经请来一群左派和右派美国选民,让他们一周不用Facebook。看看他们的反应,能不能不受影响....
然而,
测试的结果,所有人都表示离开facebook的感觉极度难受....
就像水刑......

好吧...
ref:
http://www.forbes.com/sites/kathleenchaykowski/2016/11/10/mark-zuckerberg-says-fake-news-on-facebook-did-not-sway-the-u-s-election/#59c5a0cc46a5
http://www.bbc.com/news/technology-3803673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inspired-life/wp/2016/11/18/fake-news-on-facebook-is-a-real-problem-these-college-students-came-up-with-a-fix/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6/nov/10/facebook-fake-news-us-election-mark-zuckerberg-donald-trump
https://www.buzzfeed.com/craigsilverman/viral-fake-election-news-outperformed-real-news-on-facebook?utm_term=.atDeJzbyk#.grxlNP691
https://www.facebook.com/zuck?fref=ts
评论:
之前,对董明珠女士不了解。不过,很多年前,董明珠女士还不是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时候,用过格力的一款空调,在冬天,那空调的制热效果真的很好。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空调都有那么好的制热效果的。
今天,无意中看到董明珠女士的视频,她的演讲是感人的。她做法比很多国有企业领导人都好很多。那视频一下子就把她在股东大会那发言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冲淡了不少。
还知道她是一个人在领孩子,没有再婚,这是很了不起的,能做到这一点就让人肃然起敬,虽然也见过比她更难的人,虽然她把孩子交给了老人带,虽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再婚。
现在,她遇到了困难,发出了感叹:“朋友大多是锦上添花而已,雪中送炭的为数不多。”以董明珠女士的人生经验,应该不是第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她应该会渡过这个难关。
从视频看,她是一个不简单的人。她的发声,应该是她做出的努力,或者是抗争。
事件的起因,看上去像是因为董明珠女士的被免职。出现这么多纠结,是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国有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关系这个问题造成的。一方面,董明珠女士的今天和当主要领导前的成绩,是以国有资产为基础的,不能离开这个国有企业平台谈个人成就。也可以说是这个平台成就了她。政府调整一下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是正常的事情;另一方面,从视频看董明珠女士的演讲看,董明珠女士也是全心全意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做企业领导时,企业好像又远不如现在的格力好。
但是,因个人的功劳大就不能被调整了吗?董明珠女士在股东大会的发言是不是也反映出了她的一些思想?如果自认为个人功劳大就不能调整,估计董明珠女士也不会认可,难道她没有调整过她手下功劳大的人吗?没有调整过她手下出现思想苗头问题的人吗?董明珠女士的手下是不是也会有人认为董明珠女士的主要成绩是靠他们?董明珠女士不是也在演讲中说明了格力的今天不是她一个人干出来的话吗?一个企业过分依赖个别人,未必是好的现象,而且也不会真正出现这种事情。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是不一样的。而私有企业的做法又在深刻的影响着国有企业。这是现实。私字当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一个私字儿,就真的那么好吗?
话又说回来,董明珠女士对格力也是做出重要贡献的,虽然她说,她也得到了她想到的。董明珠女士是得到多了,还是少了,见仁见智,最起码,管理部门和董明珠女士的认识都未必能一直起来。这个调整是不是最有利于企业的人事调整?上级领导认为是,董明珠女士似乎未必这么认为。谁对谁错,只能让时间去检验了。真的不好说。但不管谁对谁错,都是难免的,都是正常的,也是个案。但,政府和董明珠女士双方的发声有利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讨论是解决认识问题的好方法。
把这个问题处理好,还得从制度入手,制度好了,这个关系的处理效果会好很多,有利于各个方面摆正各自的位置。国家要有管理国有企业的办法,国有企业自身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自身管理方法。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管理管理方法,未必真先进,即使真先进也为未必适合国有企业。其实,中国有很好管理国有企业的办法,鞍钢宪法就是。
管理国企也得靠民主。有真民主,才会有真集中。有了民主,应该会少些这样的纠结。
附原文:
一则“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新闻再次将董明珠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时之间引发的诸多猜测也令其背负了不小的压力。
近日,董明珠低调亮相海南生态软件园《我是创始人》创业真人秀节目,直面镜头谈论压力,与新一代创业者们分享自己面对压力,坚持做正确的事,发人深思。
让我们通过一篇文献更好的去理解董小姐。
如何评价董明珠被免职?
1、一位女强人的剽悍人生
1954 年,董明珠出生在江苏南京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兄弟姊妹 7 人,她最小。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算顺风顺水:她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毕业后在南京一家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平淡幸福。
1984 年,即儿子 2 岁的时候,董明珠的丈夫突然去世,晴天霹雳。那年她已/才 30 岁。
然而,丈夫去世 6 年后,36 岁的董明珠决定:不再接受老天不公的安排,要翻身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把 8 岁的儿子托付给母亲抚养,独自一人南下闯荡。
1990 年,36 岁。董明珠南下珠海打工,进入格力做了一名最基层的业务员。
1992 年,38 岁。加入格力第 2 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额突破 1600 万元,占整个公司的 1/8。 随后,被调往几乎没有一丝市场裂缝的南京,并签下了一张 200 万元的空调单子,一年内,个人销售额上蹿至 3650 万元。
1994 年,40 岁。格力内部出现了一次严重危机,部分骨干业务员突然“集体辞职”,董明珠经受住了诱惑,坚持留在格力,被全票推选为公司经营部部长。(此时董明珠才进入格力 4 年)
1995 年,41岁。董明珠升为销售经理。在她的带领下,格力电器从 1995 年—— 2005 年,连续 11 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2003 年,49 岁。董明珠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5 年,51 岁。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 50 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强人榜 。
2007 年,53 岁。出任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
2012 年,58 岁。董明珠正式被任命为格力集团董事长。她带领格力,成为中国首家营收破千亿的家电上市企业。
2015 年,61 岁。董明珠终于实现了 10 余年的愿望,格力打入世界 500 强,排名家用电器类全球第 1,年纳税额 150 亿。
今年 62 岁的她确实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逆转。到今天,她已为格力奋战了 25 年之久。
2、父子撕逼,夹缝求生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这段历史印证了“国有企业做得越好,企业领导死得越快”。
健力宝的李经纬、伊利的郑俊怀、红塔集团的褚时健等等,那些声名鹊起的企业家,一个个身陷囹圄,锒铛入狱。
格力集团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珠海特区发展经济总公司,其使命是为基础薄弱的珠海市“在荒地上开发工业区”。而格力集团旗下的格力电器成立于1991年(前身为珠海市海利空调厂),当时只有一条简陋的、年产量2万台窗式空调的生产线。
格力电器的首任总经理是47岁的朱江洪。彼时,刚辞别幼子只身南下的董明珠还只是业务员,那年她37岁。1994年,董明珠以辉煌的销售业绩荣升经营部长。1995年,这家默默无闻的小厂一跃而成全国产销量第一的空调巨头。1996年,格力电器在在深交所上市。2001年4月,董明珠升任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转任董事长。
自1994年以来,格力集团利润的90%都由格力电器贡献。2003年,格力电器营收突破100亿,相当于珠海市工业产值的十分之一。
司马迁有言:“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儿子(格力电器)攻城略地,老子(格力集团)坐不住了,“父子之争”拉开序幕,家里永无宁日。
格力电器名声鹊起成为家电领域响当当的一线品牌,母公司自然不能浪费资源,逐将该品牌授权其它下属公司,主要是格力小家电。面向同一目标市场的姊妹公司,白白使用自己辛辛苦苦树立的品牌,更与其存在着竞争关系,格力电器的不满可想而知。
通俗地说,大儿子做买卖赚了钱,把利润孝敬老子,老子四处乱花也就算了,还让小儿子乱开铺子,倒了大儿子的牌子。
朱江洪(格力电器上一任董事长)和董明珠多次向集团提出收缩格力品牌的使用,却屡屡遭拒。
2003年10月,媒体称“格力进军厨具市场”、“格力电器多元化了”。
格力电器不干了,发明称:部分公司借用“格力电器”、“格力空调”的品牌形象宣传自己的产品,严重误导投资者和消费者,对格力电器构成侵权。
格力集团立即予以了回击:“格力”品牌归集团所有,格力小家电等下属企业均有权使用。
父子俩公然撕逼,剑拔弩张。
3、格力再现下一个褚时健?
2个月后,媒体人仲大军在《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一文中毫不避讳的提到:“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格力集团内部历来存在着最高领导权力之争。”质疑格力电器的领导人是下一个褚时健。
而此时,褚时健正在铁窗里度过第四个年头。
在 2003 年的时候,每一个城市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世界 500 强的企业,当时有人非常希望能卖掉格力,珠海就有了世界 500 强的企业。当时按多少钱卖的?按照净资产卖大概也就是 9个亿就卖掉了,而且当时有人找上董明珠,说年薪给 8000 万,这个对任何人来说都太有诱惑力了,何乐不为呢。
但是董明珠并没有卖掉格力,我告诉他说我不可能卖格力:
我说今天你是世界 500 强,未必明天我不是世界 500 强。一个人富有不富有,并不能简单用财富来衡量,应该衡量社会价值。
今天这个梦想实现了,当时让我卖 9 个亿,我现在还一年给国家交 150 个亿的税收,它可能吗?这个世界还有格力这个世界名牌吗?
4、我是做企业的,不是搞关系的
六亲不认,是董明珠的一贯作风。外界都恨她恨的牙疼,但格力的投资者和 8万+ 员工都很爱戴她。因为大家知道,她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从公司利益出发,为了公司的发展经过充分论证后做出的决定。格力就是她的命。
我比较直截了当,不像别人会考虑方式,讲话时对方的感受,我是不会的,我是就事论事,不管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我会很直率说出来。你不喜欢?我不在乎你喜不喜欢,我心中只有消费者和产品,我是做企业的,不是搞关系的。
有一次,一个年销售额 1.5 亿的大经销销商,以为自己大得上了天,跑来格力找董明珠要特殊待遇,语气十分傲慢,一副“你得靠老子给你卖货”的嘴脸。董明珠这种正义女神最恨这种想搞特权的下三滥,不光没答应,还直接给丫从格力经销网中除名了。
当时董明珠刚升任销售经理,位子还没坐稳,就给自己断送了 1.5 亿的大单。董明珠的回应很简单:只要违反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滚蛋。
5、两个人的压力一个人扛
2006年,朱江洪任母公司格力集团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给格力电器撑起了一个保护伞,成为董明珠的坚强后盾,让她能够专心去对付市场上敌人。
然而,朱江洪和董明珠这对搭档才刚长舒了口气,下一轮争斗又迫近了:2006年朱江洪已经61岁,该退休了!
2012年,又坚持了6年的朱江洪终于还是退了下来,董明珠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国资委立即空降周少强(原珠海国资委副主任)任党委书记、副总裁。
和朱江洪不同的是,董明珠是彻底的企业家,她没有朱原本具有的国资委干部身份,没有体制内的关系网,更永远与党委书记这个职位无缘,副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等关键人事的安排,依然控制在国资委手中。
原来两个人顶的压力,只有董明珠一个人来扛了。
就在新一轮的斗争开始时,没有人料到,转机来得如此之快。
2013年1月,“朝阳群众”曝周少强在当地一家豪华会所公款消费,仅红酒就喝了12瓶,其中有拉图、奥比昂等名酒,总价高达七八万元。珠海市国资委纪委调查后称,当晚只喝了6瓶,另6个空瓶是“学习红酒知识的道具”。
此论一出,舆论哗然,周少强被一些网友戏称为“学酒哥”。
珠海市委、市政府要求纪委派出工作组。2月5日,周少强被停职反省。2月28日,免去他在格力集团的一切任务。3月份,周少强居然被中纪委点名批评。“一辈子都难以翻身了””
从此,格力集团正式步入董明珠时代!
6、为格力耗尽一生,却只拿 500 万年薪
三十多年来,董明珠一直没有再婚,为了格力的事业,她舍弃了一个女人对于家的渴望。如今已经 62 岁的董明珠,早已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25 年来,董明珠从未离开过格力。如今她把格力推进世界 500 强,家用电器类全球排名第1。那么董明珠从中得到了什么?
董明珠占有格力的股份不足1%(仅仅为0.74%)!
董明珠为格力几乎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在外界看来,格力就是董明珠的。但事实是,格力电器目前仍属于珠海市国资委。 当时珠海投资 3000 万,但是现在回报已经超过了 300 亿。
董明珠称:格力遇到困难的时候找国资委,国资委不搭理,让我们自己解决。但是遇到利益问题的时候,珠海政府手就伸的很长,什么政府决定、国资委要求,可能就会出来这些。我随时准备跟他们斗,一定要坚持原则。否则我们这个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要被政府左右,可能我们早就被击跨了。
500 万年薪,税后到手 200 多万。去年的两会上,董明珠自曝工资 500 万,扣完税后 200 多万。董明珠当时在两会上呼吁政府应严管民企老板用票抵税。他称自己年薪 500 万,扣税 200 多万,而很多民企老板所有的私人消费都拿到企业报销,个人几乎都不交税。
7、硝烟从未散去
22年来,朱江洪、董明珠一直是“三线作战”:销售战线面对的是美的、春兰、海尔、科龙等强有力的对手;生产与科技战线,管理千亿规模的生产制造还要抓紧研发创新;第三条战线是与大股东格力集团凶险的缠斗,扫地出门、身败名裂、牢底坐穿什么都有可能。
华润集团罩了万科管理团队十来年,上百次董事会没投过一次反对票,被王石、郁亮称为“很好的合作伙伴”。朱江洪、董明珠没有这样的幸运,却有远胜于王石的“坚韧和凶残”:大股东两年间换了三任董事长、五名高管入狱、从市国资委空降的书记先是丢人的“落选”后因一餐饭狼狈出局……
前门拒狼22年,后有“野蛮人”(资本市场)虎视眈眈。
正如叶檀所说:王石是被一群野猪咬成重伤的狮子,董明珠不想重蹈覆辙。
25 年来,董明珠没有再婚,为了格力,她尽心尽力。
可是,董明珠占有格力的股份仅仅为0.74%根本控制不了格力,而宝能系还在持续购入格力的股票。
把董明珠打成储时建不难,但家电行业可不是烟草,珠海市承担不起让格力伤筋动骨带来的政治、经济风险。
董小姐,你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我们容得下乔布斯的古怪脾气,却嘲笑一个扛起民族大旗的董明珠。
我们痛骂高房价逼死实业,却丑化一个坚守实业的企业家。
这究竟是董明珠的不幸,还是国人的悲哀?
也打羽毛球,林丹一身腱子肉和超强的爆发力想必一定艰苦卓绝过。
网民喊马云爸爸,喊王思聪老公。马云矮矬但超级富,有钱就有人喊爸爸。王思聪不丑也很有钱,于是成了贱人的老公。
林丹不仅世界冠军,有一身超强的腱子肉,而且也已经相当有钱。以今日的时尚、世风、价值观、意识形态,想跟林丹睡一夜不取分毫的女孩儿全国至少几千个。
最早特别注意到林丹是因为南方系骂他。某次得了世界冠军后他居然以军礼向全场致谢。世界运动,那么多洋人看着,你他妈凭什么用军礼?没有普世价值啊
不过,我却以为林丹有个性,不忘本。他是解放军队的,军礼很正常。
后来,林丹不断拿冠军,对他也非常欣赏起来。
不过,从某天起左派也骂起他来。为什么呢?大量左派反转。而林丹接了一个食用油广告。据说该食用油用了转基因,且主推转基因。
转基因是否邪恶?想必和原子弹差不多。我更关注哪一国来研究?有无自主权?专利如何?试验可信吗?为什么迫不及待地推广?种子安全吗?
那个食用油厂商是外资。既然社会在争议,在担忧,为什么要赚这个钱呢?尽管如此,我将原因归为林丹个人的认知问题,运动员嘛,文化课一般比较差。
论责任,央视和农业部关系更大。林丹只是知名运动员而已。
对林丹的异样感觉来自一次胜利后的采访。主持人/记者问:你平时爱好些什么呢?林丹回答“没什么,也就名表啊,车啊,什么的”。
心里一凉。完了,他将来会出事儿。此话怎讲?名表名车就会出事儿?林丹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中国的贪官还很多,富二代炫富也多。
名表之于当代已经不只是计时工具,而是身份象征。名车虽然昂贵,其实也就暴发户、败家子儿、拳击明星、演艺明星的档次。
那个军礼分明表现出他高于常人。怎么突然俗了呢?怎么就是物的奴隶、玩物丧志或以物显人呢?果真如此,就不是大器之才了。离开羽毛球就难免庸俗。
再后来听说林丹结婚了,信誓旦旦一辈子。再后来电视上看了林丹的一些比赛。凌厉劲少了,老练气多了。直到昨天微博上看到林丹“出轨了”。
林丹出轨,我一点也不奇怪。这一切早已是“名车”“名表”的自然。
超级世界冠军,名气极大。有钱,家庭事业都有了。全社会拜金。过早地实现了人生目标。因此也就失去了人生目标。他平时也会无聊吧,就象富二代一样。
只林丹如此吗?影视明星、歌星、著名运动员,这样的例子多了。
中国不少,国外更多。泡妞、出轨、酗酒、吸毒、打架。还有吸毒或抑郁死掉的,迈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罗宾威廉姆斯。
为什么这样?失落、无聊、迷茫,除了有钱,没有远大的生活目标。
况且,由于资本主义全民拜金。即便一个人有金钱以外的远大目标,也必定为社会不解。在今日之中国,你去山村当教师,社会反而认为你异常。
假如林丹不是出轨了,而是去扶贫了,或者去养老院做一天义工了。有媒体报道吗?没有。养老院商业化了,你去了,你不过为老板省一天工资而已。
金钱将人异化,将善良、美好、纯真……扭曲的奇形怪状。因此,舆论中绯闻不断,炒作不断。非如此,难以成功,或无法彰显你的成功。社会崇拜的是金钱和成功。
此时此刻,我不由自主想到了一个老掉牙的说辞,“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改革开放后因其“扼杀人性”已经被批倒批臭了。
这说法真的荒谬?仔细一想,恰恰相反,这话超级有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然地,任何阶级如19世纪法国贵族也必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过去的小农讲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的中产追求有车、有房、体面工作、亮亮娃、旅旅游晒晒美食。老板呢?聚会、饭局、喝茶、演讲、谈生意。
更高端的阶级呢?一切都有了,中产的晒已经显得幼稚可笑了。美食也吃腻了。解放全人类已经可笑了,发财之余,大概也百无聊赖的。干些什么呢?
平日里我喜欢远足,一般不走寻常路。凡没去过的地方都要探索一番。沿海的多个大城市都被我探索过。于是常常有一些意外发现。
在湖边、江边、山坳里、公园里、密林深处、郊区往往意外发现很好的建筑。奇怪了,这些地方也没外人来啊,怎么做生意呢?
后来想明白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高级会所或西方的庄园别墅啊。中国权贵已经做大了,他们需要鲜为人知的秘密场所。公众场合自然不方便,于是去私人会所。
什么*山会啊,什么*和岛啊,什么游艇俱乐部啊。不就这些玩意儿吗?资产阶级需要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与喧嚣低俗的大众区别开来。
就资本规模而言,林丹显然不算高端,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毛病已经有了。
对此,要谩骂吗?你看得见你才有机会骂,如果你根本就没机会看见呢?资本当道的社会原本就这样子,你不服,只因为你还没习惯而已。
台湾和香港的富豪以及澳门的赌王,明目张胆地几个姨太太,谁管得着?国内我也听说过谁谁谁有好几个老婆,几个老婆都摆平了,和谐盛世的很。
逸事绯闻,不知大家仔细思考过这个词没有。“逸”“绯”并不是含义丑陋的字哦。这解放前就流行的词并不是形容丑陋的,而是用来形容潇洒美好的。
林丹该不该骂?随便你。但是,你越来越会发现这是资本社会的自然现象。心中有鬼就会出轨,问题在于哪个资本不鬼呢?不鬼资本赚那么多钱干嘛?
资本是一种力量,资本是势力,资本是地盘,资本是对物和人的占有。资本越强,势力范围越大。对美女的占有也是资本的本性之一。这是资本社会额自然现象。
反之,在人人平等的社会,这类现象就少很多。名、利、权都相对平等,没有人可以占用过多金钱、美食、美女、美誉。但社会主义不是被否定了吗?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林丹出轨这事本身也是生意。资本社会处处是生意,各种官微炒一番、狗仔队红红火火,女主角将身价倍增,将来或许会嫁入豪门。
至于道德,呵呵吧。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道德,道德只是上层建筑。
谈谈“特郎普事件”的进步意义
被美国和世界上许多人所不看好的特郎普,在今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异军突起,打败了受到美国精英阶层几乎所有人支持的希拉里,最后赢得了大选。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在这里,我将这一事件称作为“特郎普事件”。
对于“特郎普事件”的基本情况,随着美国和世界媒体的不断报道,现在大家看得越来越清楚了。
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希拉里代表的是全球化寡头体制以及全球资本寡头所造成的贫富悬殊、国际贸易、自由移民、文化多元主义等时代精神。可是以希拉里为代表的全球化寡头体制,却被处于全球化体制中心的美国选民所否定。在这次大选中,向希拉里及其所代表的全球化寡头体制的挑战分为两波:第一波是来自民主党内部的桑德斯所领导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既得利益集团利用体制优势,成功地压制了桑德斯的挑战。可是特朗普所领导的第二波以白人工人为主体的“造反”却取得了胜利,它让高高在上的精英一下子从殿堂跌落凡间。
那么,“特郎普事件”的发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目前不仅在美国和世界上是众说纷纭,就是在中国国内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说,“特郎普事件”是美国右翼白人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胜利;有的人认为,“特郎普事件”是全球化的各类受害者与反对者对代表全球化的精英体制的一次集体反扑;也有人说,“特郎普事件”就是当年法国“雾月十八日政变”的重演,是拿破仑式的野心家和机会主义者利用美国人对精英体制的愤怒上位成功;还有人认为,“特郎普事件”是精英主义的失败,标志着奉行“政治正确”的资产阶级普世派的没落,……等等。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应全面地辩证地看,特别是对于复杂的事物,更不能简单地绝对地加以肯定或者否定。我觉得,我们对“特郎普事件”也应全面地辩证地进行分析。
我认为,“特郎普事件”从本质上来说,是美国资产阶级政权具体领导人的一次正常的更替(尽管也有风波),虽然特郎普与奥巴马和希拉里的政策主张不同,但他们之间在代表和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维护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根本点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特郎普事件”不具有任何的社会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特郎普事件”并非毫无正面的东西,它仍然具有一些进步的意义。
首先,“特郎普事件”再一次警示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深刻的反思。
近二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它在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国际分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和促进发展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的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经济全球化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性特征进一步得到充分体现,全球性资本寡头的财富和势力日益膨胀,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使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和民族冲突更加激烈和尖锐;少数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政治事务,使平等互利原则和国际间的合作屡遭破坏;局部地区的民族摩擦、经济危机以及政治震荡和社会的动乱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扩展。从而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增加了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美国处于经济全球化体制的中心,但经济全球化给美国人带来的好处却大都落入了精英阶层特别是美国的全球资本寡头的口袋里,而美国大部分产业工人却因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和移民大量涌入而受到很大的伤害。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又摧毁了美国的中产阶级,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大鳄却全身而退。这些都引起了美国广大民众的不满和愤怒。然而,美国高高在上的政治精英,对基层民众的不满和愤怒却视而不见,并一再拒绝桑德斯等人相对合理的改良诉求,结果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遭到民众怒不可遏的报复。
“特郎普事件”又一次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它警示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深刻的反思: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对全世界人民(也包括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来说,究竟是“福”还是“祸”?各个国家怎样才能有效地防范经济全球化的带来的“祸水”?
其次,“特郎普事件”对精英主义统治是一次有力的震慑。
精英主义认为,一些特定阶级的成员或是特定人群,由于其在心智、社会地位或财政资源上的优势,应当被视为精英;这些精英超群的能力和智慧使他们尤其适合于治理。
这些年来精英主义思潮在全球甚嚣尘上、很有市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精英阶层当家。
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各类精英,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大众,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可是世界各国信奉精英主义的精英们,却非常鄙视人民大众,极力主张精英至上、权贵本位。特别是那些政治精英们,他们大唱为全体国民服务的高调,却高高在上,不关心广大民众的疾苦,反而热衷于为资本服务。
政治精英们不仅被资本所收买和豢养,成为资本忠实的代言人和看家狗,而且还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制定出台各种有利于精英阶层的法律和政策,明目张胆地以权谋私,实行利己主义的统治,使精英阶层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集团,导致政治越来越腐败。
在这次大选中所揭露出的希拉里及其民主党的政治精英们以权谋私的各种丑事,就使美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大众进一步看清了精英阶层的利己主义统治是何等的虚伪和腐败。
因此,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许多美国选民虽然也不喜欢特朗普,但他们更厌恶希拉里及其所代表的精英阶层,于是用手中的选票表达了他们对精英阶层利己主义统治的不满和愤怒。
从最后公布的投票结果来看,虽然特朗普在选举中得到的民众选票比希拉里略少一些,但他得到的选举人票却大大超过希拉里,从而使他赢得了大选。
特朗普在大选中获胜后,美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媒体普遍认为,美国这次选举体现了草根阶层对现行政治体制的愤怒和不满,希拉里正是由于她“变成了美国破败政治体制的面孔”,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以鄙夷目光看待劳动人民的女性精英”,而遭到广大民众的厌恶和抛弃。一些媒体惊呼:政治精英们再也不能忽视草根阶层的声音了。
由此可见,“特郎普事件”不仅对美国的精英主义统治是一次有力的震慑,而且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上了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第三,“特郎普事件”增强了广大民众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信心。
虽然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投票给特朗普的选民与投票给希拉里的选民,在总数上差不多,但是特朗普仅靠着一半左右选民的支持就“造反”成功,也让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广大民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有人说,在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没有胜利者,我不太认同这一看法。世界上的事总是有“输”就有“赢”,有“败”就有“胜”,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从竞选结果看,当然是特朗普胜了,而从显示民众“造反”的力量来看,美国人民也取得了成功。
当然,美国人民距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目标还十分遥远,这一次的“造反”成功也不可能对草根阶层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状况有大的改善,而且这次“造反”最大的获益者是美国的右翼势力。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美国和世界各国的广大民众确实从这次“造反”成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这必将增强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统治的信心。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来后,许多中国网民高兴地说“这是草根对精英的胜利!”我相信,全世界的草根阶层也都会这样想。大家从“特郎普事件”认识到:只要草根阶层团结起来,也能战胜资产阶级的精英。
特朗普顾问:他正在自家公寓中喝可乐观看选举结果-资讯-海外网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9日报道,特朗普的朋友兼顾问、前纽约市市长鲁迪 朱利安尼在当地时间11月8日晚间表示,他刚刚从纽约特朗普大厦中离开,在那里他与特朗普进行了小聚。据其透露,特朗普现在正在自己公寓中观看大选结果,“尽管我告诉他不要这么做。”
朱利安尼说:“特朗普喝着健怡可乐,眼睛盯着电视观看几个州的最初选举结果。都已经晚上6点了,他都还没有吃晚饭。”
当问及特朗普在家的心情时,朱利安尼回应称,“他很平静。我们都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我们知道全美范围内都有平民主义,它很强大,特朗普一直靠它支持着。”
对于乔治•W•布什和其他人没把选票投给特朗普一事,朱利安尼表示,他其他站在特朗普这边的人都不屑理睬这种报道。“在这一点上,它伤害不了我们,人人都知道他们本来就是这种立场。”(实习编译:董雨洁 审稿:谭利娅)
特朗普的外交代理人出炉?又是个铁腕鹰派-凤凰国际智库
来源:长安街知事
美国大选刚刚落下帷幕,唐纳德·特朗普最终成为了美国的下一任总统。总统人选尘埃落定后,大家又开始猜测下一届的内阁名单上都有谁?特朗普过渡团队的一名成员14日向媒体透露,纽约前市长鲁迪•朱利亚尼是特朗普最中意的国务卿人选。
黑帮悬赏80万美金要他的命
今年72岁的鲁迪•朱利亚尼,曾任纽约市长(1994-2001),其硬汉、铁腕领袖形象深深的留在了美国大众的心中。“9·11恐怖袭击”发生在其作为纽约市长的任期,他因处理“9·11”救灾工作的出色表现,当选《时代》周刊2001年度的风云人物。
回顾朱利亚尼的政治生涯,离不开“法律”与“秩序”两个词。1944年朱利亚尼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曾任联邦检察官、纽约市长,也是特朗普的高级顾问。
朱利亚尼以律师起家,1981年在里根政府担任司法部副部长,是当时司法部排名第三的官员。
他还曾任约州南部司法区的联邦检察官,主攻黑帮团伙和金融犯罪。1986年,时任曼哈顿区的联邦检察官的朱利亚尼在黑手党委员会的审判中,将包括了纽约五大黑手党家族的首脑在内的11个知名的黑手党人物送进监狱。黑手党对于朱利亚尼的暗杀也从律师持续到检察官,最高的悬赏金额曾达80万美元。
1994年,朱利亚尼成功当选纽约市长,成为时隔30年共和党的第一位纽约市长。其任职期间,纽约市的犯罪率下跌30%,在移除了各种黑帮的控制势力后,纽约市的商业行号每年也因此得以省下超过6亿元。游客人数猛增,领取救济金的人数则减少了10万人。他以铁腕著称,推行颇有争议的“零容忍”执法以重塑社会对于法律的敬畏。
“美国市长”一度进军白宫
2001年“9·11”事件使得朱利亚尼名声大噪,他在处理“9·11”恐怖袭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冷静、果断、魄力和强硬使他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英雄。
世贸中心双塔倒塌后,朱利亚尼亲临现场指挥各种纽约市救灾单位,协调来自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世界贸易中心倒塌地区的救援活动,组织遍及全市的反恐行动、以及抢救遭摧毁的公共设施。
“9·11”当天,朱利安尼频繁出现在全国性媒体的电视画面和广播上,提供各种重要的情报给全国民众。例如向大众发布隧道将会封闭以应付可能的攻击、也澄清了纽约市并没有遭遇生物或化学武器攻击的迹象。他直接或间接的下达了数百道命令,亲自指挥数百名人员,并且前往医院慰问受伤者和罹难者的家属。
由此,朱利亚尼登上了2001年《时代》杂志的风云人物榜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并且使他获得“美国市长”的绰号。
2001年,在他任期结束时,美国联邦调查局评价纽约为美国最安全的大都市。“零容忍”做法也招致不少非议,纽约警察局曾一度面临上万宗警察滥权诉讼。
从纽约市长位置卸任后,朱利亚尼进入咨询顾问行业,同时继续孕育自己进军白宫的政治抱负,频繁参与共和党政治人物和候选人的各种造势活动。2000年,他曾与希拉里竞逐参议员,后来由于离婚案、患前列腺癌等原因退出竞选。
在2007年1月,朱利亚尼正式宣布将角逐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的共和党提名,但最后由于在佛罗里达州预选中成绩不佳,败给麦凯恩。
前不久,美国大选爆出希拉里“邮件门”事件,朱利亚尼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奥巴马不应该特赦希拉里,不应将此事不了了之,而应设立特别检察官来审理此事,将希拉里送进监狱。
他任国务卿美国外交政策会怎样?
朱利亚尼担任国务卿是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此前,朱利亚尼已经宣布不会接受司法部长一职,作为特朗普“朋友圈”的核心成员,这名老练的政客肯定会被重用,这毫不奇怪。但选择在司法界浸淫多年,几乎没有从事外交的工作履历,缺乏经验的朱利亚尼却是意料之外。
结合朱利亚尼的职业经历不难想象,如果他担任国务卿,美国外交政策又会怎样?
1995年,朱利亚尼做出一件轰动全国的举动,命令当时正举办联合国创立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林肯中心将不请自来的巴解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逐出会场,朱利亚尼曾对此说道:“我们应该提醒大家这个恐怖份子是如何的被美化了”,同时朱利亚尼也指出阿拉法特牵涉到谋杀大量美国平民和外交人员的恐怖行动。
他曾公开表示,击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将是新政府外交的当务之急。而在谈及俄罗斯的军力和全球影响力,说:“俄罗斯认为它是美国的军事竞争者,但它其实不是。正是因为奥巴马政府不愿意威胁动用军事手段,才显得俄罗斯很强大。”
朱利亚尼确实有望出任国务卿,但因缺乏外交经验受到共和党的建制力量质疑。知情人士称,原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博尔顿也是热门人选。
朱利亚尼14日晚在华盛顿出席一场由《华尔街日报》组织的论坛时,对新政府人事安排发表自己的看法。被问及国务卿人选时,朱利亚尼说,博尔顿会是“非常好”的人选。记者追问比博尔顿更好的人选是谁,朱利亚尼调皮地回答道:“可能是我吧,我不知道。”
基本内容
编辑理论特征
编辑发展过程
编辑内涵意义
编辑农业平民主义
编辑政治平民主义
编辑商业平民主义
编辑平民主义与社会运作和合法性
编辑美国平民主义的政治功能
编辑科学与“平民主义”
编辑鲁道夫·威廉·路易斯·“鲁迪”·朱利安尼三世(英语:Rudolph William Louis "Rudy" Giuliani III,1944年5月28日-)是美国律师、检察官、商人及共和党的美国政治人物,出身于纽约州。
朱利安尼是共和党的温和派。最初担任联邦检察官,起诉了许多高知名度的犯罪集团首脑。他接着在1994年至2001年间担任8年纽约市市长,于市长任内致力于降低犯罪率并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质。在世界贸易中心遭受恐怖攻击的九一一事件期间,担任市长的朱利安尼以他突出的坐镇领导能力而闻名全球[1]。使他被《时代》杂志列为2001年的年度风云人物[2],并且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获得KBE勋衔[3]。在911事件中的指挥表现还使他获得了“美国市长”的绰号[4]。
自从卸任纽约市长之职位后,朱利安尼还创建了相当成功的合伙证券顾问公司。在2007年1月,正式宣布角逐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的共和党提名,但在2008年1月30日宣布退出。
早年生涯
朱利安尼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劳工阶级家庭,父亲是哈勒德·安卓·朱利安尼、母亲是海伦·达文佐,双亲都是意大利移民的小孩,全家信仰天主教。朱利安尼家族有各式各样的成员,从警察、消防员到罪犯都包括在内[5]。朱利安尼在布鲁克林区长大,在1951年七岁时全家搬至长岛的花园城市南区(Garden City South)。朱利安尼就读了当地天主教的圣安尼小学[5],并通勤至布鲁克林区就读洛琳主教纪念中学(Bishop Loughlin Memorial High School),于1961年毕业。接着前往就读了位于布朗克斯区的曼哈顿学院(Manhattan College),于1965年毕业。接着就读纽约大学的法学院,在1968年获得荣誉毕业生的头衔[6]。
律师和检察官生涯
在毕业后,朱利安尼成为了纽约南区地方法官洛伊·麦马洪(Lloyd MacMahon)的法律秘书。当时正值越战,但朱利安尼并没有服兵役;他在就读曼哈顿学院和纽约法学院时,皆取得了学生的兵役缓期资格,毕业后则因为麦马洪法官的特别请求而再次获得兵役缓期许可。
1970年,朱利安尼成为了联邦检察官,三年后成为了麻醉药品部门的主任并被晋升为高级检察官。1975年,朱利安尼被调遣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先后成为了司法部副部长助理及副部长幕僚长。朱利安尼在当时起诉并定罪了涉及贪污的国会议员伯特·波戴尔(Bert Podell),该事件使他第一次成为知名人物。
从1977年至1981年间,朱利安尼也替数间不同的法律事务所担任律师工作。朱利安尼于1981年在雷根政府担任副司法部长,成为司法部里官职排行第三的高级官员。在担任副司法部长期间,朱利安尼监督所有美国司法部的联邦执法单位,包括了司法部监狱局、司法部缉毒组及美国法警部门。
朱利安尼在1983年被指派为纽约市南区的联邦检察官,开始成为全国知名的人物,他起诉了许多高知名度的犯罪集团首脑,包括了成功起诉了涉嫌在华尔街进行内线交易的依凡·波斯基(Ivan Boesky)和麦可·梅肯(Michael Milken)。他也致力于追捕许多毒品交易和对抗犯罪集团,打击政府内部的贪污腐败并起诉许多白领阶级的犯罪份子。于任内总共定罪了高达4,152人,其中只有25人的定罪在事后翻案。
马克·里奇和平可斯·葛林案
在1983年,朱利安尼以逃税和在伊朗人质危机中进行非法石油交易为罪名,起诉了金融家马克·里奇(Marc Rich)和平可斯·葛林(Pincus Green),里奇和葛林皆逃离美国以避免遭到审判,最后两人终于在2001年被总统比尔·克林顿赦免了。
黑手党委员会审判
在被称为黑手党委员会(Mafia Commission)的审判中,朱利安尼起诉了11个知名的黑手党人物,包括了在纽约市被称为“五大家族”的黑帮首脑,起诉的罪名包括了勒索、诈骗、以及雇佣杀人。时代杂志将这次审判称为“或许是自从1943年芝加哥官方扫荡黑手党以来,对于犯罪集团最彻底和最大规模的扫荡”,并且引用了朱利安尼说过的话:“我们的做法…就是要彻底清除这五大家族”。[7]
最初的被告包括了:
- 保罗·“大保罗”·卡斯提尔—(Paul Castellano),甘比诺犯罪家族首脑
- 安东尼·“胖东尼”·萨雷诺—(Anthony Salerno),杰诺维塞犯罪家族首脑
- 卡迈·“小”皮赛可—(Carmine Persico),可伦坡犯罪家族首脑
- 安东尼·“东尼鸭”·科罗洛—(Anthony Corallo),卢切斯犯罪家族首脑
- 菲利浦·“拉斯提”·拉斯泰利—(Philip Rastelli),布亚诺犯罪家族首脑
以及其他六名共犯。8名被告在所有法庭皆被判定有罪,并且在1987年1月13日被判决高达百年的监禁刑期。
波斯基和梅肯案

依凡·波斯基(Ivan Boesky)是华尔街的股票炒作者,借由投机公司并购而赚进了大约$2亿美元的钜款。他曾以公司内线情报为根据进行投资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数起公司并购案公布前,出现大规模股票交易。虽然这样的内线交易是非法的,但美国司法系统极少严格执行相关法律,直到朱利安尼起诉波斯基为止。波斯基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招供出许多他的内线情报来源,包括了垃圾证券掮客麦可·梅肯(Michael Milken)。
波斯基坦承自己犯下众多的违法交易,并且供出了许多证据。在与朱利安尼谈判并且认罪之后,他被定罪3年半的有期徒刑、以及一亿元的罚款。交换的代价之一是波斯基得以在被起诉之前卖出他拥有的股票,以套取利润。这使得朱利安尼遭受了一些批评,一些人也批评对波斯基的惩罚太过轻微。但朱利安尼及同伴瞄准的是更大的目标—梅肯。
在1989年,朱利安尼以98条诈欺罪名起诉麦可·梅肯,在这场受到公众高度关注的案件中,麦肯被联邦大陪审团定罪,麦肯对其中六条较轻微的证券和交易情报犯罪行为认罪。麦肯为此付出了高达9亿元的罚款和民事诉讼赔偿,并且终身被禁止接触证券有关业务。
市长选战
朱利安尼一直担任联邦检察官直到1989年1月,随着雷根总统任期结束而辞职。他接着加入了纽约市的伟凯律师事务所(White & Case)。他一直在伟凯律师事务所工作直到1990年5月,接着又加入了同在纽约安德柯尔律师事务所(Anderson Kill)。
朱利安尼在1970年代以民主党人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但不久后便转变为无党派。1980年他决定投入共和党籍。
1989年市长选举
朱利安尼在1989年以兼具共和党和自由党(Liberal Party,纽约市的一个小政党)身份参选纽约市的市长,试图继承离职的市长Ed Koch。但朱利安尼以47,080票的差距输给了民主党的候选人大卫·丁勤时(David Dinkins),这次选举是纽约市历史上票数差距最近的一次选举[8]。朱利安尼对堕胎等社会议题的温和派立场,使他一直未能获得共和党保守派的支持。
1993年市长选举
1993年朱利安尼再度参选纽约市长,当时选举中的主要议题在于犯罪和税赋的政策。朱利安尼抨击当时现任的市长大卫·丁金斯过度扩张了市政府的预算、并且缺乏管理市政的才干。丁金斯不断强调他在担任市长任内促进了纽约市的多元文化面貌,然而他任内却也在布鲁克林区发生了反犹太主义的暴动、以及当地黑人社群对于韩国人商业企业的抵制运动。
朱利安尼强调纽约已经面临社会和政治秩序崩乱的危险,并批评丁金斯并没有能力解决这样的混乱。朱利安尼也批评丁金斯治下的纽约无法面临当时全国性的经济衰退,使得失业率高涨不下—在1989年到达6.7%、在1992年还飙涨至11.1%[9],也使纽约市的犯罪率达到历史新高纪录[10]。与丁金斯大力宣扬在他任内纽约市的种族多元有如“多采多姿的马赛克”不同,朱利安尼强调要恢复社会秩序、处理当今面临的问题,而非争论过去或未来才会面临的议题。朱利安尼强调解决纽约市的贫穷、福利制度、以及流落街头的流浪汉数量,并且透过增进治安、公共建设、以及城市活化来达到改善纽约市形象的目标。
朱利安尼强调将注重警察部门在减低一般犯罪和骚扰罪行上的效率,以改善纽约市的城市生活品质:“这是为了那些酒醉和吸毒乞丐所支付的道路清洁费、这是为了在那些汽车等候红绿灯时有洗车夫清洁它们。这是一场对付脏污的大战、对付那些由小贩和乞丐留下的杂乱垃圾、对付那些在肮脏街头露天贩毒的家伙。”[11]
最后朱利安尼获得49.25%的选票,超过丁勤时所获得的46.42%,以53,367票的差距赢得市长选举。他成为自1969年以来第一个当选纽约市长的共和党人,结束民主党在纽约市的长期主政。朱良尼在民主党选民众多的纽约市胜出,具划时代意义。
1997年市长选举
朱利安尼在1997年的连任选举中的对手是民主党的纽约市议会女议员Ruth Messinger。朱利安尼积极的投入连任选举,将自己塑造为一个清洁了纽约市的坚定领导者形象。在整场选战中朱利安尼都于各种民调里领先,而且在募款数量上也占有优势。在另一方面,Messinger则失去了许多民主党传统票仓地区的支持[12]。最后,朱利安尼获得了59%的选票,大幅超过Messinger的41%的选票,并且成为自从1941年来,第一个赢得连任选举的共和党纽约市长[13]。
市长任期
犯罪率控制

在担任第一任市长期间,朱利安尼与纽约市警察部门(NYPD)的部长比尔·布拉顿(Bill Bratton)一同发起了许多大规模的执法行动。朱利安尼的执法战略包括对于许多小型违法行为的打击—例如贪污、地铁逃票,并且组织极为强悍而具效率的“清洁队员”,朱利安尼主张这样将能对所有可能的罪犯送出一个警告讯号—亦即纽约市的治安将会被维持,而这个城市也会被“彻底清洁”。
朱利安尼指挥纽约市警察部门采取强悍作风对付那些与组织犯罪勾结的公司企业,例如黑帮横行的富尔顿鱼市场(Fulton Fish Market)以及纽约西部的贾维兹会议中心(Javits Center,甘比诺犯罪家族的聚集地)。在移除了各种黑帮的控制势力后,纽约市的商业行号每年也因此得以省下超过六亿元。
朱利安尼也在1994年和比尔·布拉顿一同创建了一套称为“警务责任系统”(CompStat)的犯罪防治机制,以统计学方式来分析地区的犯罪、并且分析罪犯的犯罪手法,同时也以图表的方式来计算警察人员的执法效率与犯罪的数量。警务责任系统给予了地区的执法单位和指挥人员更大的权限和执法空间,因为认为地区执法单位对于当地的犯罪情况和环境最为了解、也因此能够更有效减少犯罪数量。这套系统也增加了地区执法单位和指挥人员的责任。批评这套系统的人则认为这套系统会导致警察少报或操弄犯罪的资料[14]。
在两届市长任期内朱利安尼一直强调打击犯罪和增强执法单位效率为他的主要施政目标,他的这些努力大多都获得了成功。不过,随着犯罪率快速下降而来的,是一些据称涉及警察滥用职权的悲剧案件,也有一些人指控警察侵犯了公民权利。据说朱利安尼自己的副市长—鲁迪·华盛顿便曾数次遭到警察的过度执法所困扰。一些更具争议性的案子则是有关警察开枪射击嫌犯[15],例如几内亚移民Amadou Diallo遭到警察误杀的事件。在另外一件较为不知名的警察误杀酒吧顾客Patrick Dorismond的事件中,即使事件在纽约爆发了数百名的抗议者,朱利安尼仍坚定的支持纽约市警察部门,他甚至采取前所未见的行动,向公众揭露Dorismond大量的犯罪纪录[16]。
朱利安尼的政策在犯罪率的大幅降低上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有一些争议。在朱利安尼就任市长前美国全国的整体犯罪率也都有开始小幅下降,因此纽约市也有可能是受到这股趋势影响。另一项造就整体犯罪率下跌的可能因素是联邦政府在1990年代增加的7,000名警察人员、以及全国经济的整体好转。一些人主张人口层面的改变才是造成犯罪率下降的原因,就如同全国其他地方的类似趋势一样[17]。不过另一些研究则指出纽约的犯罪率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间的下跌程度超过了美国全国的整体数字,并且应该被视为是当地的特殊现象。
许多纽约市人相信市长朱利安尼的政策对于纽约市的犯罪率下跌扮演了主要角色。这种观点显然不仅限于纽约市民,而且朱利安尼主导开发的“警务责任系统”也被全国其他许多城市的警察部门所沿用[18][19]。
在2005年,瑞典驻纽约大使馆的前领事Olle Wästberg提名朱利安尼争取诺贝尔和平奖,举出他在市长任内改善纽约市治安的努力和成果。Wästberg说:“我相信在他市长任内,借由政治上的努力,他所挽救的人命可能多于任何现今世上存活的人。”[20]
都市重建
朱利安尼也采取了同样强悍作风的都市重建政策。他所展开的时报广场重建开发计划将时代广场从原本杂乱、衰败的小商店街转变为一个崭新而高价位取向的购物中心地带,包括了以家庭购物为主的商店和戏院,以及音乐电视网的录影室和庞大的戏院。朱利安尼的改变也遭受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这些开发计划排斥了那些低收入的居民、而造福了大型公司和商行。一些批评者指称朱利安尼的地产政策通常减少了纽约市内的公共用地,而增加了私人用地的空间(例如将公有的社区花园拍卖给私人的开发公司)。在任期里朱利安尼也积极计划在曼哈顿建设一个新的体育场,不过最后并没有成功。朱利安尼成功的在布鲁克林区建设了两个新的小联盟赛棒球场,一个是给布鲁克林炫风队(Brooklyn Cyclones),一个则是给史泰登岛洋基队。
移民
朱利安尼对非法移民抱持的宽松态度使他遭到了一些批评[21]。朱利安尼支持了一项防止纽约市雇主与美国移民局(INS)联系有关非法移民事宜的法案,因为他认为移民们有权利将他们的小孩送去上学、或是告发其他的犯罪和违法行为,而不需担心他们遭到雇主驱逐出境。他也要求纽约市检察官在联邦法庭上替这项法案辩护[22]。朱利安尼也怀疑联邦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彻底阻止非法移民进入美国[23]。
媒体关系经营
在当选市长后,朱利安尼替纽约的WABC电台主持了一个每周的谈话叩应节目。他通常避免与媒体进行一对一的谈话访问,而是喜欢选在市中心的大门阶梯与一大群媒体发表演讲。朱利安尼经常接受电视脱口秀节目“大卫深夜秀”的访问,有时候以访客身份出席、有时候则参与喜剧的对话。其中一次知名的演出是在他刚当选市长之后,朱利安尼亲自在纽约街头填补了一个马路上的坑洞。
朱利安尼相当习惯在媒体上亮相,除了大卫深夜秀以外,他也在许多脱口秀节目里出现过。在1997年他曾主持一次《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并且在911事件后再度主持了重新演出的那一集。朱利安尼也曾男扮女装亮相数次,最知名的一次是在1997年纽约的一场媒体餐会上[24]。
外交立场
在1995年朱利安尼做出一件轰动全国的举动,命令当时正举办联合国创立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的林肯中心将不请自来的巴解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逐出会场,朱利安尼对此说道:“我们应该提醒大家这个恐怖份子是如何的被美化了”,同时朱利安尼也指出阿拉法特牵涉到谋杀大量美国平民和外交人员的恐怖行动[25]。
布鲁克林美术馆争议
在1999年朱利安尼命令市立的布鲁克林美术馆(Brooklyn Museum)停止展出一系列标题为“知觉展览”的画作,因为其中一幅由英国画家Chris Ofili所绘(他自己是一名天主教徒)、名为“圣母玛利亚”的画作将圣母玛利亚画成背景由一堆大象粪便和女性生殖器衬托的图像。许多纽约市的基督教群体都表达了对这幅画作的愤怒,画家对此则只回复到:“这都只和知觉控制有关”。朱利安尼认为这已经构成了政府赞助宗教仇恨艺术的举动,扬言若美术馆拒绝停止展出,他将要切断市政府对美术馆的预算补助。
美术馆对此提出了告诉,控告朱利安尼违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论自由。一些宗教团体如美国天主教信仰和民权联盟(Catholic League)表态支持市长的行动,但其他一些组织如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则谴责朱利安尼,认为他是在搞审查制度,并且妨碍了美术馆的第一修正案权利[26][27]。美术馆最后赢得了诉讼,朱利安尼被判决应该恢复其预算补助,联邦地方法院的法官对此评论道:“联邦宪法有关的议题中,再也没有什么会比牵涉到政府官员试图审查艺术表达的作品、并且威胁切断重要文化机构的资金来达成政府要求的举动要来的严重的了。”[28]
枪械管制诉讼
在2000年6月20日,朱利安尼宣布纽约市政府已对若干个主要的枪械制造和销售厂商提出诉讼[29]。不过这项诉讼最后由于布希总统在2005年10月签下了合法枪械买卖保护法(Protection of Lawful Commerce in Arms Act)—禁止对枪械公司随便提出告诉而告休[30]。
其他
1998年朱利安尼还获得“百年纽约人协会”(The Hundred Year Association of New York)颁发黄金勋章,以奖励他“对于纽约市市政的杰出贡献”。
1999年8月朱利安尼被抽中要参与一件民事诉讼的陪审团,这使他成为第一名在任期内担任陪审员的纽约市长[31],朱利安尼还成为了陪审团的主席。这个案子是有关一对住在纽约哈林区的夫妻控诉他们住宅的管理人员没有善尽建筑设施维护的责任,造成丈夫在一次洗澡时被过热的热水器烫伤生殖器,使得夫妻两人无法维持正常的性生活、最后造成两人离婚。
2000年参议院选举
由于纽约市市长的任期限制,朱利安尼不能角逐第三任的市长任期。在1999年4月,朱利安尼组成试探委员会,研究2000年角逐纽约州参议员议席的可能性,以取得任职二十四年而放弃连任退休的民主党议员Daniel Patrick Moynihan所空出的职位。朱利安尼所预计要对抗的竞争对手是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2000年5月19日,就在共和党快要进行初选之前,由于前列腺癌病发,朱利安尼突然撤回了参选的申请。希拉里因此轻松胜出。
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
事发当时

世界贸易中心遭受恐怖攻击的九一一事件成为当时担任纽约市长的朱利安尼生涯中最闪亮的一刻。当世贸中心双塔倒塌时朱利安尼正好在那附近,他在场亲自指挥各种纽约市救灾单位,协调来自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世界贸易中心倒塌地区的救援活动,组织遍及全市的反恐行动、以及抢救遭摧毁的公共设施。在911当天朱利安尼频繁出现在全国性媒体的电视画面和广播上,提供各种重要的情报给全国民众;举例而言,朱利安尼向大众发布隧道将会封闭以应付可能的攻击、也澄清了纽约市并没有遭遇生物或化学武器攻击的迹象。在当天他直接或间接的下达了数百道命令,亲自指挥数百名人员,并且前往医院慰问受伤者和罹难者的家属。
当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宣称911事件表示美国应该重新检讨对于中东的外交政策并且缓和巴勒斯坦情势时,朱利安尼回复道: "这次恐怖份子攻击没有任何道德意义,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我认为导致这次攻击发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有些人在衡量道德时忘掉了自由民主制的国家如美国和以色列与那些宽恕恐怖主义的国家之间的差异为何。所以我认为这些说法不但是错误的,他们本身就是造成这次攻击的元凶之一。[32]"朱利安尼接着断然拒绝了塔拉勒王子代表沙特阿拉伯所提供的1千万元救灾捐款。
“美国人的市长”
911事件使得朱利安尼成为全国知名人物,他在事件中临危不乱的救灾领导能力获得各方的赞美。
在他所发布的官方声明中,朱利安尼反映出了纽约市人在911事件之后的情绪:“震惊、悲恸、震怒、重建的意志、以及渴望正义得到声张的决心。”朱利安尼还说:“明天的纽约,就将屹立于此。我们将要重建,而且我们也会变的之前更坚强…我希望纽约市民们替全国的人民做起榜样,也替全世界的人们做起榜样,告诉他们,恐怖主义不会阻止我们的。”朱利安尼在救灾行动中长时间与警消人员站在同一线的毅力也获得广泛的赞美。
身为纽约洋基棒球队的疯狂球迷之一,朱利安尼经常出席有洋基队参战的棒球赛—通常是带着他的小儿子一同观赛,洋基队在他市长任内还赢得了世界大赛冠军。在2001年9月21日—就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举办的第一场棒球赛里,朱利安尼出席了这场由纽约大都会对抗亚特兰大勇士的球赛。尽管身为洋基迷,全场观众都开始替朱利安尼欢呼,以表达对他在911事件中的领导能力的认同。
也是从911事件之后,朱利安尼获得了“美国的市长”这个称号,这一词似乎是由奥普拉·温芙瑞在2001年9月23日于洋基体育场举行的911纪念会上所创造的,从那之后这一称号便一直伴随朱利安尼至今[33]。
2001年市长选举
911事件发生时正好是朱利安尼市长任期将要结束、共和党和民主党都在准备选出候选人以角逐市长职位时,事件发生后两党的初选都被立刻延期两周至9月25日。为了应变恐怖攻击后纽约市面临的紧急情况,朱利安尼史无前例的要求紧急延长三个月的任期,从原本预定离职的1月1日延期至4月1日。朱利安尼扬言若是两党候选人不同意让他多出几个月任期以处理善后,他将会挑战限制纽约市官员任期的法令[34]。
支持延长朱利安尼任期的人主张纽约市需要他坐镇才能争取并管理来自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奥尔巴尼的赈灾资金、加速救援进展、并且减缓下曼哈顿地区在911事件后商业衰败的速度。反对者则批评这是朱利安尼为了延伸权力而利用的借口,并批评朱利安尼利用911事件来获得政治上的利益和名声。
虽然纽约州宪法(第3条第25节)明白指出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延长任期[35],但由民主党控制的纽约州议会的议员们最后表决认为并没有必要延长任期。市长选举依照原来的计划举行,最后共和党的候选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彭博新闻社的创始人胜出,并且依照预定的日期在2002年1月1日继任。
年代风云人物
2001年12月24日[36],时代杂志将朱利安尼列为2001年的年度风云人物[37]时代杂志指出在911事件发生前,美国大众对于朱利安尼的印象一直认为他是个固执的、自以为是的、野心勃勃的政客,但在911事件之后,加上朱利安尼之前罹患前列腺癌的事件,他的公众形象迅速转变为一个在全市面临空前危难时挺身而出团结整个城市的英勇市长。也因此历史学家Vincent J. Cannato在2006年9月这样总结道:“随着时间过去,朱利安尼的奇迹将不只限于911事件。他使得纽约市变的好太多了,比起8年前他接任时的样子,纽约市变的更安全、更繁荣、更具自信,即使在他市长任期内纽约市中心发生了世界贸易中心崩塌这样的灾难亦然。围绕着他的成就的争论仍然会继续,但他市长任内的重要性是没人可以否认的。”[38]
批评
在2006年9月,Village Voice杂志的专栏作家Wayne Barrett等人一同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幻觉:鲁迪·朱利安尼以及911事件的幕后”的书[39],批评朱利安尼在911事件里的角色被过度夸大。书中批评朱利安尼在事发前决定将市政府的紧急应变中心迁至世界贸易中心(当时就已被认为是遭恐怖攻击的高风险性目标了),使得事发时无法及时应变。书中也批评朱利安尼在救灾中注重一些个人的计划和小救灾活动,而没有专心主掌市政大局。除此之外,一些经历911事件的人也批评朱利安尼应该替当天纽约市的通信系统故障负责。
一些人批评朱利安尼没有重视世界贸易中心倒塌后带来的灰烬对下曼哈顿地区造成的健康负面影响[40]。在事发后不久朱利安尼就在9月17日重新开放了华尔街,然而在事件数周之后,美国地质调查局发现世贸中心遗址残留的大量的石棉残骸灰烬依然没有散去。在9月底地质调查局宣称残骸灰烬带来的毒性就有如家用的清洁剂一般[41]。纽约市政府的一些卫生单位例如环境保护署(DEP)在测试和清除建筑残骸时也没有重视这个议题,而是将责任推给了建筑物的所有人[41]。
一些消防队员、警察、以及其工会,则宣称他们在当天并没有取得足够的保护配备,并且批评在事后许多警消人员都出现了健康问题[40]。
市长任期之后

商业
卸任后,朱利安尼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百万富翁。他在2002年创建了一个债券顾问公司,称为“朱利安尼合伙股份有限公司”(Giuliani Partners LLC)[42],这个债券公司靠着朱利安尼的响亮名声而四处获利[43]。在2004年12月1日他的债券顾问公司宣布将并购致远会计师事务所的银行投资部门,新的银行投资部门则被取名为朱利安尼资本股份有限公司,并且会对其他商业公司提供有关收购、企业重组、以及其他商业战略议题上的顾问服务。
在2002年朱利安尼的债券顾问公司宣布已和网络电信公司Nextel达成协议,宣传其提供的网络服务。[13]
在2005年3月31日,朱利安尼宣布他将会加入Bracewell & Patterson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将重新命名为“布拉斯威尔与朱利安尼股份有限公司”,由朱利安尼担任纽约办公室的名誉主席。尽管每天的事务繁忙,朱利安尼仍相当积极管理他在德州的一间法律事务所。稍早时有人推测朱利安尼会将这间法律事务所与朱利安尼债券顾问公司合并,不过最后由于法律问题而作罢(碍于职业道德,律师并不能与非律师人员一同收取法律事务的费用)。不过,虽然朱利安尼债券顾问公司是完全独立的顾问公司,它与德州的法律事务所仍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
政治
自从离开市长职位后,朱利安尼仍然频繁参与共和党政治人物和候选人的各种造势活动,他也是2004年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主要演讲人之一。在2006年6月,朱利安尼还创办了一个名为Solutions America的网站,以协助共和党在全国各地的候选人为目标。
朱利安尼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积极支持乔治·沃克·布希争取连任。当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Tom Ridge辞职后,朱利安尼一度被传出是可能的接任人选。但当朱利安尼考虑到在任职审核听证会上可能被挖出许多他过去的往事和丑闻后,他谢绝了提名并改建议由他的朋友—前纽约警察署长Bernard Kerik出任这个职位。巧合的是Kerik在任职审核过程中就被揭露出曾经雇用非法移民作为保姆、还曾被其控告性骚扰等丑闻,由此丑闻带来的政治风暴也使一些人批评朱利安尼提名Kerik出任是相当错误的决定。

在2006年中期选举,许多人推测朱利安尼会出马竞选参议员以挑战现任的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或者是角逐由于共和党籍州长乔治·保陶基三届退休所空出的纽约州长职位。不过即使民调显示朱利安尼有能力与民主党提名的州长候选人艾略特·斯皮策相较劲,政治观察家们仍认为朱利安尼并不会参与这一年的选举[44],朱利安尼的发言人也表示他“并没有参选的意愿”[45]。然而由于朱利安尼没有参选,共和党也没有声明响亮的候选人参选,最后这两个职位的选举都继续由民主党控制。
在2006年3月15日,国会宣布成立跨党派的伊拉克研究小组(Iraq Study Group),负责对伊拉克事务状况评估,朱利安尼也被指派为成员之一,不过后来他辞职了。
朱利安尼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曾参与初选提名。
媒体活动
朱利安尼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名为《領導藝術》的回忆录,记载在他市长任内经历的各种事件。
在2003年,USA Network电视频道制作了一部名为“鲁迪:朱利安尼故事”的电视电影,由演员James Woods扮演朱利安尼的角色。[14]
朱利安尼也在由亚当·山德勒主演的2003年喜剧片《抓狂管训班》(Anger Management)里客串演出。
在2006年5月12日,自由电影工作室(Cinema Libre Studio)[15]发布了一部名为Giuliani Time[16]的长篇纪录片,记载朱利安尼的个人生涯和政治历程。
个人生活
朱利安尼结婚三次。他在1968年10月26日和担任教师的瑞吉娜·佩鲁吉(Regina Peruggi)结婚,两人在14年之后的1982年离婚。依据朱利安尼的说法,是因为他突然发现佩鲁吉和他有表兄妹的血缘关系[46],而且这段婚姻并没有通过天主教会的特许,所以必须离婚。朱利安尼的第一次婚姻并没有生下任何小孩。
朱利安尼的第二次婚姻是在1984年4月15日与一名纽约当地的电视名流唐娜·汉诺威(Donna Hanover)结婚,他们生下了两个小孩—儿子安德森(1986年1月30日生)和女儿卡洛琳(1989年生)。朱利安尼经常带着安德森一起观看纽约洋基队的棒球赛,安德森目前也是一名青少年高尔夫球员。
在2000年5月,纽约每日新闻报(New York Daily News)暴料揭露朱利安尼与另外一名女子朱蒂丝·南森(Judith Nathan)有婚外情,朱利安尼于是立刻召开记者会说明他想要与汉诺威离婚的意愿[47][48][49]。不过汉诺威似乎在朱利安尼召开记者会前对这一切全不知情[50]。其实在这之前,朱利安尼便已曾暗示他与南森两人之间的关系,称他们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记者会上他夸赞南森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女人”,并且宣称他与汉诺威之间的婚姻“已经尝试过很多生活方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了,最后我们只能分开来住、分开来生活。”一个小时后汉诺威发表声明道;“我原本还希望我们能够保持这段婚姻。多年下来,因为鲁迪与他的一名助手之间的关系,我很难融入他的公众生活。”汉诺威提到的助手是一名朱利安尼的前市长公关部主任Cristyne Lategano,依据Vanity Fair的说法,朱利安尼曾与她发展了一段婚外情[51]。不过朱利安尼坚持否认这项谣言。
朱利安尼接着搬离了市长官邸,搬至公寓[52]。朱利安尼在2000年10月对汉诺威提出了离婚诉讼[53],两方的律师还爆发了一场不快的公关纠纷[54]。朱利安尼和汉诺威间的离婚诉讼最后终于在2002年7月结束,朱利安尼必须支付680万元的赡养费给汉诺威,而且将孩子的监护权交给汉诺威[55]。
朱利安尼在2003年5月24日与朱蒂丝·南森结婚,朱利安尼还收养了南森与其前夫所生的一名女儿—怀特尼。
2008年总统选举
在2005年10月,一个名为“让朱利安尼参选总统”的组织向联邦政府选举委员会正式注册成立,成为第一个致力于推举前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参选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组织。在整个2006年里,朱利安尼即将参选总统的谣言越传越盛[56],朱利安尼自己也暗示过他的参选意图[57] 。
在2006年11月13日,朱利安尼宣布成立2008年总统选举的试探委员会。
试探委员会在2006年11月22日向联邦选举委员会正式申请注册。朱利安尼接着在2007年2月5日正式宣布参与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签下了一份“候选人资格声明书”送交选举委员会[17]。
稍早的民调结果显示朱利安尼是目前共和党里支持度最高而又知名度最高的候选人之一。而2006年中的一次盖洛普民调测验显示朱利安尼仍是共和党选民心目中“最可以接受的”总统候选人,有73%的受测者给了朱利安尼肯定的评价,而只有25%给了负面。依据这次民调,朱利安尼领先了康多莉扎·莱斯(68%-29%)和约翰·麦凯恩(55%-41%)[18]。同样的民调也发现朱利安尼在共和党选民心目中有29%的领先地位,约翰·麦凯恩以24%次之、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则只有8%[58]。
支持者指出朱利安尼在2001年911事件中突出的领导能力、以及他在现场协调各救灾单位的表现,除此之外也举出朱利安尼在市长任内减少犯罪率和改善纽约市经济的政绩。如果朱利安尼参选,共和党会有很大的机会能夺下纽约州(传统以来一直由民主党夺得)的选举人团选票,这将会是共和党总统选战中的一大战略优势,虽然这种优势可能会因为纽约州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而有所减低。
朱利安尼是共和党的温和派,一直是支持堕胎的选择权利(Pro-choice),他也支持同性恋的民事结合(Civic unions)、以及干细胞研究,这些温和立场使他得到很多纽约民主党人的支持。一些共和党内的反堕胎团体也曾表示他们反对朱利安尼以及其他支持堕胎的候选人[59],虽然民调显示即使是在反堕胎的选民中,朱利安尼依然有许多支持度[60]。这或许是因为朱利安尼曾支持提名约翰·格洛佛·罗伯茨等人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都来自反堕胎的雷根政府的内阁)[19]。
朱利安尼有过三次婚姻,尤其是在第三次婚姻前后与前妻唐娜·汉诺威爆发的大量纠纷,使得他遭致许多共和党保守派选民的批评。朱利安尼的第一次婚姻是和亲表妹结婚,这也是他必须面对的议题之一。
在2006年8月15日,一次由拉斯穆森报导主导的民调测验显示美国选民们认为朱利安尼属于美国政治里的温和派。
2008年1月29日传出有意退选,[61]并在2008年1月30日的加州正式宣布退出共和党总统提名初选,转而支持亚利桑那州联邦参议员约翰·麦凯恩。[62]
政治立场
堕胎
在2007年2月一次接受访问时,朱利安尼曾说道:“我痛恨堕胎…不过,我认为妇女应该有权利选择这样做。”[63]当他评论到在1973年美国最高法院允许堕胎合法化的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时,他说道:“我认为那应该交由法庭判决。”[63]
枪械权利
朱利安尼支持了1993年的布莱迪手枪暴力防治法(Brady Handgun Violence Prevention Act),以及1994年的联邦攻击武器禁令[63]。在2000年他曾提起了一项诉讼,要求枪械公司必须替他们制造的枪械被用于犯罪负起责任[63]。不过,在2007年2月一次接受访问中,朱利安尼说道:“[携带手枪的权利]是宪法所保障的,人们有权利携带枪械”,他也说虽然纽约市需要较为严格的枪械管制法律,但是“在其他地方,那些更乡村、更郊区的地方…我们应该有不同的规定。”[63]
同性婚姻
朱利安尼在1989年[64]、和2007年[63]都曾表态反对同性婚姻。在1989年他曾反对当时的纽约市长Ed Koch下令给予同性恋者留职停薪权利的决定[64]。不过,在2007年时朱利安尼支持同性恋者间的民事结合了[63]。朱利安尼在对同性恋议题的温和立场,使他受到共和党保守派的批评。
司法理念
在2007年2月接受访问时,朱利安尼说他认为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应该是那些“非常像约翰·格洛佛·罗伯茨的人。”[63]
死刑
朱利安尼是死刑执行的支持者,他支持在某些情况下实行死刑,他还说他特别支持对那些涉及911袭击事件的恐怖份子和叛国贼施加死刑[65][66]。不过,纽约州已废除了死刑。
干细胞研究
朱利安尼支持干细胞研究[67]。
学校选择
在1999年5月,市长朱利安尼支持在纽约市实行学券制,他也提议应该分配几百万元补助那些就读很差的公立学校的贫穷小孩转学至较好的私立学校[68]。
移民
在2006年4月,朱利安尼支持美国参议院所通过的一个增加公民权取得管道和工作签证的法案。他反对美国众议院提出的方案,因为他认为众议院所提出、极具争议的H.R. 4437移民法案不可能被实践[69]。不过,在2007年2月一次与共和党人的聚会中,据传朱利安尼也对此说道:“我们需要在边境建立围栏,而且是高科技的那种。”[70]朱利安尼一直强调他支持应该给予某些非法移民取得公民权的管道,但强调他认为那些移民应该要“显示出阅读和书写英文的能力”同时必须乐意被美国社会所融合。
争议
福布斯杂志指称朱利安尼曾从低价股的公司收取费用,帮助一些投资人和公司通过执法单位的审核[71]。举例而言,朱利安尼资本顾问公司曾替Lighting Science Group企业背书160万的债券,并从中收取了$15万元费用,这间企业最后却在2006年破产。另外一间投资公司CamelBak则从朱利安尼的公司取得$3100万元资本额的背书,但最后由于经营不善而垮台[72] [73]。
受奖和荣誉
- 为了奖励他在911事件中表现的领导能力,朱利安尼在2002年2月13日获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颁发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74]
- 在2002年,美国圣公会纽约主教辖区颁给朱利安尼“费欧雷罗·拉瓜地亚公共服务奖”(Fiorello LaGuardia Public Service Award),以奖励他在危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领导能力。[75]
- 在2004年,纽约市的St. Vincent's医院开始建造一栋名为“鲁道夫·朱利安尼中心”的大楼[76]。
- 在2005年,朱利安尼从马里兰州的Loyola学院取得了荣誉学位[77]。
选举纪录
- 1997年纽约市长选举
- 鲁迪·朱利安尼 (共和党) (现任), 59%
- Ruth Messinger (民主党), 41%
- 1993年纽约市长选举
- 鲁迪·朱利安尼 (共和党), 49%
- 大卫·丁勤时 (民主党) (现任), 46%
- 1989年纽约市长选举
- 大卫·丁金斯 (民主党), 51%
- 鲁迪·朱利安尼 (共和党), 49%
注释
- ^ Rudolph Giuliani - America's Mayor.". The Economist.com. [2006-11-15].
- ^ Person of the Year 2001 - TIME
- ^ Former New York City Mayor Rudy Giuliani Knighted by Queen Elizabeth. CNN. 2002-02-13 [2011-03-14] (英语).
- ^ The Media's Mayor. FAIR. 2008 [2011-03-14] (英语).
- ^ 5.0 5.1 Rudy Giuliani: America's Mayor. cigaraficionado. 2001-12-01 [2011-03-14] (英语).
- ^ A BIOGRAPHY OF MAYOR RUDOLPH W. GIULIANI. NYC.gov. [2011-03-14] (英语).
- ^ Stengel, Richard. "The Passionate Prosecutor.". [2006-11-15]. Time Magazine onlnie, posted June 24, 2001.
- ^ "A Biography of Mayor Rudolph W. Giuliani.. [2006-11-18]. City of New York website.
- ^ 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Labor statistics, Workforce industry data.. [2006-11-18].
- ^ New York City Crime Rate
- ^ NYC crime rate cut with penalties - Opinions - The Heights - Boston College
- ^ The Last Of The Liberals - Time
- ^ AllPolitics - Giuliani Wins With Ease - Nov. 4, 1997
- ^ Patrick A. Langan and Matthew R. Durose,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The Remarkable Drop in Crime in New York City", October 21, 2004. Retrieved Dec. 5, 2006.
- ^ Saxakali, "NYC POLICE SHOOTINGS 1999", July 09, 2000. Retrieved Dec. 5, 2006.
- ^ CNN, "Giuliani, New York police under fire after shooting of unarmed man"[失效链接], March 19, 2000. Retrieved Dec. 5, 2006.
- ^ Greene Crime Delinquency .1999; 45: 171-187"Zero Tolerance: A Case Study of Polic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New York City". Retrieved Dec. 5, 2006.
- ^ Josh Feit, "Crime Pays: City Council Reviews Curious Federal Grant to Fight Crime", Mar 29, 2000. Retrieved Dec. 5, 2006.
- ^ Detroit Police Department, "National Incident-Based Reporting System (NIBRS)"[失效链接], 2004. Retrieved Dec. 5, 2006.
- ^ Former NYC mayor to be nominated for Nobel Peace Prize. The Local. June 2, 2005 [2006-12-26].
- ^ http://www.capmag.com/article.asp?ID=1886
- ^ Archives of Rudolph W. Giuliani
- ^ Rudy97 - Immigration: Kennedy School Speech
- ^ October 22, 2001
- ^ Murdock, Deroy. 9/11 keeps Rudy a Presidential Frontrunner.". [2006-11-17].[失效链接] Capitol Hill Blue, September 7, 2006.
- ^ CATHOLIC LEAGUE for Religious and Civil Rights. [November 15, 2005].[失效链接]
- ^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 Civil Liberties Union Files Brief Supporting Brooklyn Museum In Controversy with Mayor Giuliani. [November 15, 2005].
- ^ Giuliani Is Ordered to Halt Attacks Against Museum. [November 15, 2005].
- ^ Press Release Archives #238-00 - MAYOR GIULIANI AND SPEAKER VALLONE ANNOUNCE CITY LAWSUIT AGAINST GUN INDUSTRY
- ^ Gun Control And The New Federal Law Shielding Gun Manufacturers From Lawsuits
- ^ Giuliani serving as jury foreman in New York trial. [December 12, 2006].[失效链接]
- ^ [1][失效链接]
- ^ See:[2][失效链接] and this excerpt from Newsday: "City Mourns at Stadium Prayer Service.". [2006-11-15].[失效链接]
- ^ Conservative Party and Courts May Hold Key to NYC Mayor's Race — 1 October 2001]. [November 15, 2005].[失效链接]
- ^ Content Removed. [November 15, 2005].
- ^ CNN.com - Transcripts
- ^ TIME 2001 Person of the Year: Rudy Giuliani Profile. [November 15, 2005].[失效链接]
- ^ Washington Post Wook World Sept 3, 2006[3]
- ^ Rudy's Grand Illusion. [September 6, 2006].
- ^ 40.0 40.1 Ben Smith, "Rudy's Black Cloud," "New York Daily News," September 18, 2006, p. 14
- ^ 41.0 41.1 | Alternet
- ^ http://www.giulianipartners.com
- ^ [4][失效链接]
- ^ Legislative Gazette. [November 15, 2005].[失效链接]
- ^ Democrat & Chronicle: Local News. [November 15, 2005].
- ^ Powell, Michael and Goldfarb, Zachary A. On 'Feeling Thermometer', Giuliani is the Hottest.'. [2006-11-15]. Washington Post, March 8, 2006, p. A04.
- ^ New York Times, May 8, 2000, by Joyce Purnick, Metro Matters; 'Good Friend,' A Marriage, And Voters. [2007-01-05].
- ^ New York Times, May 11, 2000, unsigned, THE MAYOR'S SEPARATION; Excerpts From the Mayor's News Conference Concerning His Marriage. [2007-01-05].
- ^ New York Times, July 14, 2002, by Joyce Wadler, Pronounced Ex- and Ex-. [2007-01-05].
- ^ New York Times, May 11, 2000, by Elisabeth Bumiller, THE MAYOR'S SEPERATION: THE OVERVIEW; Giuliani and His Wife of 16 Years Are Separating. [2007-01-05].
- ^ The Women In Giuliani's Life - CBS News
- ^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rticle1290219.ece
- ^ Giuliani Divorce Settlement Reached - CBS News
- ^ No Grace At Gracie Mansion - TIME
- ^ BBC NEWS | Americas | Giuliani settles divorce out of court
- ^ Rudy for president? - Robert Novak - Page 1
- ^ Giuliani told a Baltimore crowd that he was "seriously considering" a run.[5], also Novak, August 8, 2006.[6]
- ^ [7][失效链接]
- ^ http://www.renewamerica.us/news/040830parro.htm. [November 15, 2005].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失效链接] - ^ CBS News : Early Signs Point To Giuliani '08 : December 10, 2004 14:33:12. [November 15, 2005].
- ^ 世界日报. 朱利安尼决退选 支持马侃. WebCite. 2008年1月30日 [2008年1月31日].
- ^ 杨明娟. 朱利安尼宣布退选 转而支持马侃. WebCite. [2008年1月31日].
- ^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A Rudy Awakening", Time, February 19, 2007, pp. 42-43.
- ^ 64.0 64.1 Rudy Giuliani Vulnerability Study, 1989 at [8][失效链接]
- ^ [9][失效链接]
- ^ court TV becomes truTV
- ^ [10][失效链接]
- ^ Giuliani flunks school-voucher test - Salon.com
- ^ http://daily.nysun.com/Repository/getmailfiles.asp?Style=OliveXLib:ArticleToMail&Type=text/html&Path=NYS/2006/04/27&ID=Ar00202
- ^ [11][失效链接]
- ^ The Company He Keeps - Forbes
- ^ USATODAY.com - Giuliani firm's deal to advise company raises questions
- ^ Giuliani's consulting firm in shady deal? - Mar. 18, 2005
- ^ CNN.com - Transcripts
- ^ [12][失效链接]
- ^ CNS STORY: Naming center at Catholic hospital for Giuliani raises questions
- ^ Cardinal Denounces Honor for Giul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