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问题,而是利益问题

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

  2015年6月22日,2015年高级教育管理研修班开学暨脚里学院启动仪式,在90年历史的辅仁大学旧址举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会上作了发言。

  以下是发言文字版:  

 

  今天在脚里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见到贵州老乡,见到来自农村教育第一线的诸位“好校长”,我感到很高兴,很亲切,因为我和贵州这块土地,与贵州有着长远的血肉班的联系。早在1960年,也就是四十五年前,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就分配到贵州教书,先在安顺卫生学院教书,后来在安顺师范学院教书,一直到1978年考研究生,我才考回北大,那时候我已经39岁,也就是21到39岁,人生最宝贵的时间是和贵州乡亲一起度过的。

  那时候的为卫生学校和师范学校,都是面向农村的,我的学生毕业后也是到农村去,后来基本上都是农村医生或者农村教师。应该说我一直跟贵州的教育,也包括农村教育有一种我称为血缘般的关系。

  我1978年来到北京以后,在北大任教的几十年里,我始终和贵州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我退休以后,更是用很大的精力关注和参与贵州的教育和贵州的地方文化的研究。这一次脚里学院的老师要我来和大家见面和讲话,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但又有点不安,因为和远离教育第一线,也就没有了发言权。对今天分派给我的这个题目:“关于农村教育的动力问题”,更是说不出什么。我能够说的,是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思考。我姑妄说之,诸位就姑妄听之吧。

  我要说的是,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安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这些年我们把教育越说越复杂,越糊涂。现在应该返璞归真,回到常识上来。

  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念、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现在中国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彻底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毫无希望。

  教育是干什么的?

  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

  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影视有关的书,学校里安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

  现在,我们要恢复教育常识,就是要重新营造自由读书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在我看来,要办好教育,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就是你们脚里学院说的,要有“好校长”。而好校长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喜欢读书”。

  还要有“好教师”。好校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养一批好教师。什么是好教师?应该有三爱:爱教育,爱学生,爱读书。“真正的教师”,即有教育理想、良知,具有实验精神的老师。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受到重用的,常常是赶时髦,唱高调,实际是教育利益链条中的“伪教师”,“伪改革”者:“教育改革”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进一步扩大既得利益的一种新的手段。这就提醒体制内还想推动真正的教育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区分真、伪教师,真、伪改革者;当然,这很难做到,因为伪教师是最能迎合上级领导的,而真教师有自己的想法,就不那么驯服,也就最容易被看作教育的“不稳定因素”。

  还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里面不能只有与应试有关的书,应该有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适合孩子读的好书。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图书室里还应该有电脑设备。即使现在难以做到,以后也要创造条件,完善网络设备。要知道,网络将是年轻一代主要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这方面落后了,将处处落后。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就这么简单。但真要做到,还不容易。除了引导学生读纸质的书,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生活”这本活书,大书。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与父老乡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种适合于在自己乡土上生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相应的地方文化与地方知识。

  通过读书,养成了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又通过乡土知识的学习,在自己的家园扎根,这样,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

  我对总体教育很绝望,但看到第一线老师就看到了希望。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自己和自己周围的存在开始,老师从改变课堂开始,校长就从改变学校开始。志同道合的一起来改变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就肯定有希望。所以改变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么意思呢?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我不跟你玩儿,我自己玩儿。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面,我们开辟一个第二教育。我们这群人有共同教育理念,我们一起按照我们的教育理念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个前提,不要认为我们努力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拯救一个算一个。老师别想教书全班同学都听你的,不可能。

  现在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但是我们可以小有作为。如果我们努力,达到“中有作为”就很不错,就很了不起了。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做的这些小事情的有限性。说到底,都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挣扎。

  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

  

  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

  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

  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我认为中国要改变,希望是有的。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我们要推动教育改革,也可以考虑从组织读书会开始。现在教师中组织读书会,校长也以普通读书人的身份参加。定期共读一本书,边读边讨论,不仅读教育的书,还要读文学、社会、历史方面的书。一本一本读,就会形成某种共识,然后大家商量着共做一些关于教育改革和乡村建设的事情,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学校的教学骨干队伍。以后还可以推广到学生中去。这样逐渐积累,就会在学校里自然形成读书的氛围。我把它叫做“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不声不响的,实实在在的,一点一滴的做,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我们现在正要呼唤教育的“有心人”。

网站介绍

观光网,一份认识世界的旅游杂志。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图片文章

消息订阅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 订阅我们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