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 User
仓颉陵遗址 仓颉、史皇氏,今濮阳市南乐县吴村人,相传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总结远古各部落的刻划符号首创文字,从而结束了远古先民结绳纪事的历史,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仓颉陵遗址上建有仓颉陵墓和仓颉庙,还有藏甲楼、故宅井及部分石刻、碑刻。目前主要修复的建筑有万古一人殿、仰圣门、碑亭、朝天门、六书殿、字圣坊、造书台、碑林。
附:
仓颉陵解说词
各位领导上午好,欢迎大家到仓颉陵古文化遗址参观。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是仓颉庙的第一道门坊—— “字圣”坊。牌坊正中“字圣”两个字,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大师,半坡文化的发现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兴邦老先生题写的。它始建于明代,后来毁于兵祸,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青石牌坊是重新修复的。正面是一幅对联:功高夷夏无长幼贤愚皆弟子,利在国家有文章道德即先生。对联上方刻有蝙蝠和兽面,寓意是福寿双全。牌坊正中字匾两侧雕有诗经故事,前面是“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青天 ”,后面是“伏羲画八卦”和“后羿射九日”;正中大梁上刻有“仓颉造文字 ”和“皇帝战蚩尤”。四个抱鼓分别雕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和中国古人的四大技能,即琴棋书画。背面的对联:四目何须辩,谁遣阳山(孔子)春雨惊(擎)天地;六书不必争,应知濮水(老子)秋露启圣贤。
仓颉庙始建于公元154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原名仓颉祠,在唐朝的时侯大兴土木重修仓颉祠,逐步形成规模,后改名为仓颉庙。后来仓颉陵时毁时修,在明代时达到鼎盛。2000年,我们根据明代原样对仓颉陵进行了复建,2000年9月25日,仓颉陵庙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成为国家级AA景区。
现在咱们来到的就是仓颉庙的头门。原名朝天门,意思是仓颉造字功业齐天。庙门的牌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朱熹所写。在大门的两侧原来还有两幅牌匾,写的是“文宗”、“字祖”,是清康熙年间曲阜贡生孔尚义所写。(孔尚任 ——桃花扇作者)(南乐县丞)
现在,我们进入仓庙第一个院落。先来看东厢房,名“谷雨轩”,出自《淮南子-修务训》,说仓颉造字成功,惊天地,泣鬼神,“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据说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就源于此。东厢房是仓颉造字故事展览,是中国现在唯一仓颉造字故事陈列。 接下来看西厢房:“寒露斋”。寒露是秋天的一个节气。相传呢,仓颉是春天出生,秋天去世。西厢房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展览。
接下来咱们看到的是仰圣门,也叫重门。之所以叫仰圣门是因为我们跨过这道门后就可以看到字圣仓颉了。大家先来看这两根石柱,它们是明代的石刻,刻于公元1631年也就是明代崇祯四年,是当时的大名府生员王启聪立的,石碑正面是一副对联,上联是“百王敬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是“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从百王敬仰、万圣崇尊这些字眼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仓颉造字的尊重,从扶宇宙、整乾坤这些字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仓颉造字撼天动地的巨大贡献);其他三面是三副图画:鱼龙变化图(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到鱼跃龙门的意思表达,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学习文字、增长知识之后便可以飞黄腾达,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所以鱼龙变化图是儒家的一种象征)、葵菊图(道家)、荷花(西游记中观世音的座椅)(佛家)图案,所以石柱体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三教都用仓颉造的文字来书写经文)。另外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石柱雕刻非常精美,所以它不仅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在明代末期的石雕艺术当中也堪称佳品。
补修祭田亩数碑,为什么叫补修祭田亩数碑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河北省田教村的韩保田到仓颉陵来祭拜时不小心把明代兵部尚书王越立的祭田亩数碑弄坏了,为了避免碑上的内容遗失,他就在大清光绪28年重立了这块碑,把王越的碑文翻刻在这块碑上,碑上记载的是仓颉庙四址的面积,当时占地面积为42亩。这块石碑刻于清光绪年间,记载了南乐士人重修仓颉墓、石方的经过(北庙工程浩大,墓修实难,共同商为将庙西地抽出十亩,每年籽种作岁修用,恐久有变更,故刻石为证)。
万古一人殿也称正殿,是仓庙的中心建筑,大殿里供奉着仓夫子的金身塑像。大殿内外的几幅对联,是历代称颂仓颉造字丰功伟绩的赞语。其中北宋名相寇准所题的日月联,上联为“盘古斯文地”下联为“开天圣人家”,它是宋代名臣寇准(当时他在大名任职)在澶渊之盟(景德元年)后到此拜谒仓颉时为表达对他对仓颉的崇敬之情写下的,并且还在上联的顶端书一“日”字,在下联的顶端书一“月”字,表明自己誓死保卫大宋江山的决心日月可鉴。后人也把这幅对联称为“日月联”,现在这幅对联已经成为千古名句。
我们知道,仓颉对世人的最大贡献是创造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涌现了不少为中国文字发展做出巨大成就的名人。在大殿四周的墙壁上是十四位为中国汉字作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文字发展的两条途径,一条是字体的变化由繁到简,从复杂到方便;另一条是文字发展的载体,即从陶器、竹木简牍、到丝帛纸张、碑版等。同时也可看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后面直通六书殿。六书殿内有华美的神龛,其中端坐着仓颉和夫人査氏,这是两尊明隆庆年间的雕像,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文革”中同样没有摆脱厄运,头像被破坏了。这次我们按照专家学者的意见重新修复。神龛两侧展示的图片,是全国各地有关仓颉文化的印记,凡是有仓颉文化遗迹的,大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可以说,全国仓颉形象,在此尽收眼底。
六书殿外边还有一块王启聪的施银碑,上面记载的是明天启年间修建仓颉陵时王启聪为修庙所做的贡献(修建大门施银10两,二门30两,木匠工钱5钱等等),在旁边还做了两首诗赞扬仓颉创造文字的贡献。“观迹成文代结绳,皇风儒教浩然兴。几人从此休耕钓,吟对长安雪夜灯”(仓颉造字成功取代了结绳记事的方法,百姓竞相学习都停止了农活,学习风气非常盛行)、“字代结绳万古奇,崇文重道许谁齐,向使当年无夫子,而今尤是混沌时”(仓颉造字是万古奇事,功劳没人能比,如果当年没有仓夫子的造字,现在依然还是愚昧时代)。从这两首诗当中我们已经足足看出仓颉造字的巨大功绩以及后人对仓颉的敬仰之情。
前面是藏甲楼,民国11年(1922年)大军阀孙殿英任大名镇守使来到此地拜谒仓颉,看见高大的后楼上面有一个匾额,上面写着“藏经楼”,孙殿英说:“藏经楼是寺院里藏经书的,这字圣又不是和尚,藏什么经书,给他换了。”换成什么呢,孙殿英想到了字最先是刻在龟甲上的,就换“经”字为“甲”字,藏经楼变成了藏甲楼。孙殿英只想到了经书与和尚的关系,缺忘记了字圣是三教之祖。不过能想到字最早写在龟甲上,他题的倒也歪打正着,“藏甲楼”的匾额也就一直挂在仓颉庙的后楼上。
这块碑(上古遗像碑)立于弘治七年(1494年),正中刻画仓颉,王冠垂旒,正襟危坐,方面长须,四目灵光,且笑容可掬,两旁一老一少两侍者,双手捧圭,画像下方为明太子保兵部尚书王越撰写的碑文。碑文记载了当时仓颉陵所在位置及占地范围。碑文还记载了一个故事:明成化初年,仓颉庙已经颇具规模。为了使仓颉的形象不至磨灭,王越等人把在民间寻访到的仓颉“上古遗像”刻在了这块石碑上,以让后世瞻仰。由于字面剥蚀严重,致使资料不全,所谓“上古遗像”不知处于何处,碑阴为施银碑和奉诏重修碑记等。不过这块上古遗像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唯一的一块仓颉画像石。
后面的背景是仓颉创造的文字,相传仓颉一生创造了许多文字,但现在仅存28个字,宋代时这28个字被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式,式气光明,左右乂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这28个字。表面上看各不相关,但经过仔细研究,却记载了黄帝时期的一段历史。记述了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典范。后来黄帝征服炎帝和蚩尤集团,天下又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称为天下部落首领。
这些文物是在仓颉陵旁经过正式发掘出土的距今3000到6000年前远古先民使用过的陶器、石器、蚌器等。仓颉生活的时代距今约5000年,这些文物的时空跨度正好是仓颉生活的时代。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仓颉部落的实物。
这边是仓颉部落模拟场景。这是一个五千年前的村落,周边有壕沟环绕,是先民们为防止野兽的侵害而挖掘的防御工事。他们白天出工种田、采集和打猎,用树木搭成桥,有专人看守。晚上,再把树木拆除,断绝了和沟外的通道,这样既保证了村落内人畜不受夜间野兽的突袭或其他部落的干扰,同时也为自己村落居住者的相互团结、共同举办祈年、祭祀等活动提供了保障。这种原始的壕沟后来发展成为城池。在原始村落内,我们还可以看到祭坛、墓地等,通过这些住房的大小、布局,还可以观察到当时的人们已具有等级观念的雏形。这里展出的实物,大部分是出土原件,它们从各个侧面告诉我们五千年前先民的生活状况。比如:这件骨簪告诉我们当时人们的头发并不全是披头散发。这件精致的陶纺轮,告诉我们当时的妇女们纺葛麻、织衣服的情况,纺轮不大,葛麻不会太粗糙,或者可能桑蚕丝的纺织在当时已经出现。这件小红陶杯比较完整,极有可能是当时饮酒用的酒杯。还有陶鼎、陶鼓等都是有渊源的。这是两幅文物专家研究这些文物及文物修复的图片。这两副图片是现在仓颉陵遗址现状和1999年遗址发掘现场。这两副图片是40多年前仓颉陵遗址的面貌和“文革”中红卫兵小将破坏仓颉庙时的真实留影。这是灵龟授书,仓颉造字的图画。这一浮雕场景是“典藏汉字5000年”,反映了中国文字传承的又一重要途径,这就是字典。从仓颉造字到《说文解字》,经过《字汇》,《正字通》到《康熙字典》,经历几千年。最上方是仓颉,中间是《说文解字》作者许慎,最下边是《康熙字典》的总撰陈廷敬。
造书台,也叫造字台,相传为仓颉造字时的遗址。台上有古汉亭,也叫做仓亭,《史书》中所记载的曹操与袁绍军大战于仓亭,即在这里。亭内有“灵龟负书碑”,镌刻相传为仓颉初创的二十八个字及其释文,揭示仓颉造字泄天地造化之密,所以,仓亭也称“启密亭”。
仓颉陵 它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围墙由龙柱界开,分12节,含义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1米、3米、2.8米不同,象征每个月不同的天数。当地有些习俗:“转转仓颉坟,保您家里出贵人”、“仓颉陵前转三圈,包您家里出大官”、“仓颉庙上添块瓦,保您子孙都不傻”、“仓颉陵上添块砖,保您家里都平安”。当然这只是人们的良好意愿,也是人们崇拜字圣仓颉的一种方式。
仓颉陵上长的这些草可都是宝草,人们称之为“儿女草”,有“薅根草生个小,刨个根生个妮”的传说,就是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求取草或根,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到家,把求取的草或根压在床上被褥之下,保你生下如意儿女。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金砖就是人们得到如意儿女后的还愿砖。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说法,但从这一民俗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仓颉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生活。
我们再看这块碑,它立于1994年,是原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大家来看“仓”字, “人下一君,君上一人”,这里的“人”指的是黄帝,但 “君”不仅仅是指仓颉,而是指天下的杰出人才、仁人志士,从这一“仓”字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黄帝对仓颉造字成绩的赞美与肯定。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过程。(此碑2013年夏不知为何移到广场东南)
故宅井:“转转故宅井,保您不腰疼”。故宅井相传是字圣仓颉故宅用水井,深约18米,为明代所建。我们看到的是1990年刻制的故宅井石碑。传说圣井的水不仅可以造出清醇可口的美酒,而且圣井非常灵验。如果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头天晚上往井里放一个箩筐,烧香祭拜并说明需要的餐具数量,第二天早上餐具就能如数提上来,但用后要马上归还井中。相传村中有一户人家贪财势利,用了井中的餐具迟迟不送,一直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这天夜里,村人听到有人骑着马在街上高喊:“谁家用了井内细碗,赶快送去呀!”此后夜夜如此,一直喊了七七四十九天,那家人还是没有送还一件盘、碗。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听到过喊声了,井中也不出细盘子、细碗了。后来,人们把那条街成为马道街。
这里是“三教之祖”、“万圣之宗”两通大方碑。其实刚开始方碑也是立在地面上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黄河故道,黄河在治理之前,是经常改道的,黄河改道、泥沙沉积,这块碑逐渐被掩埋,后来我们重修仓颉陵庙,本想把方碑挪到平面上,但经过专家考证,石碑已经严重风化,不适合移动,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这两通方碑是明朝天启年间奉圣旨重修仓颉陵庙时建的,从方碑上大家可以看到方碑修建的时间,另外还记载了重修仓颉陵庙的盛况、规模,同时还记载了两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故事是:建造方碑时明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就有吏部崔景荣、工部李从心、刑部李养正三部参与了立碑,此外参与立碑的还有监察御史梁天
奇和大名府府属各县县令百余名官员。并公推当时南乐知县叶廷秀主持操办,因为当时南乐经济不够发达,无力支付巨额资金,叶廷秀就请示知府向胤贤。知府号召大名府各县捐钱,并首先许诺捐银十两,各知县见知府带头,也都慷慨许诺,各捐银五两。叶廷秀见钱有了着落,即迅速办成了此事。但方碑立毕,叶廷秀向各位收银子时,知府赖帐分文不出。其他各县也纷纷效法上司,不愿出银子,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了一两银子。但方碑上的名字和捐献的银子数都已经刻好,无法改变。叶廷秀生性耿直,素有“叶青天”之称,从来不迎合上司,他发话说“你们让我为难一时,我让你丢人万世。”于是他命人在知府向胤贤“捐银十两”之后加了两个字“未给”。其他知县“捐银五两”后面加上“只给一两”的字眼。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刻上“足数色”字样,大名府各位官吏情知理屈,敢怒不敢言。这两通方碑也就成了几位言而无信的封建官吏的耻辱柱。
“万圣之宗”左侧记载的也是一个故事,明成化年间,祖居山东蓬莱的张清出任南乐知县,到任后老年书办(掌管文书,核拟稿件)对张清说:按照惯例,到任的官员要先拜仓颉。张清却一连数日到处拜客送礼,迟迟不到仓颉陵庙祭拜。有一天,张清梦见一位手拿像椽子样大的笔的人在县衙前画了画,第二天清晨,张清看见衙门口有一幅画着一只张牙舞爪的中山狼的画。画旁还有打油诗:“张牙舞爪中山狼,公然光天卧大堂。自鸣得意欺庶民,重阳会上鱼腹藏。”张清看出了这是一首“张公自重”的藏头诗,不过他对最后一句却茫然不解。
几乎与此同时紫禁城中的明英宗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长着四只眼的老人,老人告诉明英宗自己没房子住,希望皇帝能给自己一个落脚的地方。皇帝梦醒后让大臣给自己解梦,大臣说四只眼的就是造字圣人仓颉,一定是仓颉庙宇破旧、祭祀不丰厚才托了这个梦,于是英宗就诏示天下,凡有仓颉庙的地方都要上报,以便拨银两重修。当时南乐知县张清去看仓颉庙时发现庙中塑像与自己梦见的画画老人相同,便怀恨在心,想隐匿不报,但又怕圣上怪罪下来,便草草建庙三间,以少牢(羊、猪)祭祀,违背了应以太牢(牛、羊、猪)祭祀的定制,自己贪污了大量银两。不久重阳节时张清举家回去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印证了“重阳会上鱼腹藏”。碑文也有类似的记载,说:“阖家葬江鱼腹中,岂非圣祖(仓颉)震怒而肆之罚也。”故事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这个故事却告诫人们:人不能贪得无厌,否则就没有好下场。
相传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是仓颉的生日,在这一天仓颉出生在吴村北繁水河岸一棵大树下,后来正月二十四这一天就成了吴村仓颉庙庙会,并一直延续至今。每逢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祭拜仓颉,现在仓颉陵庙会已成为集自然景观、民间工艺、古代建筑、风味小吃、商业集市和宗教活动与一体的旅游活动,每年参观游览者多达5万人次。今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公布南乐县为“中国仓颉文化之乡”,并且在南乐成立了“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现在,南乐仓颉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仓颉文化发展前景不可蠡测。
景点简介
公元前602年--公元11年,黄河曾从这里流过,改道后留下了大片的沙地,植被稀少,冬春季节,西风一起,黄沙便弥漫了城市的上空,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生活。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决定实施小西部开发,兴建了绿色庄园、濮上园两个景区,终于使黄沙得以臣服。
濮上园是中原绿色庄园二期工程,规划面积310公顷(4650亩),建园前均为宜林沙荒地和企业废弃地,是城市西部主要沙尘源。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濮上园的规划目标定位是:(1)建成中原地区一流的生态示范区,成为集中展示濮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的窗口;(2)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景区,成为覆盖郑州、济南、石家庄三省会间的重要旅游度假目的地;(3)建成城市西部开发建设的核心功能区,促使周边沙荒地迅速成为商家竞相投资的黄金地段,辐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立足于上述功能定位,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张扬个性、突出特色的开发思路,濮上园规划的总体构思是:以营造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和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为基调,充分发掘当地特有的濮水文化积淀,表现“桑间濮上”为底蕴的历史文化风情,设置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休闲、娱乐、野营、健身项目,逐步开发建设度假别墅区和旅游购物区,形成将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功能有机组合,集田园风光、生态产业、休闲度假诸功能于一体的独特风格。主要功能区有:濮水风情园区、生态养殖区、森林野营区、园林苗圃区与管理服务区、度假别墅区。整个项目规划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建设工期为四年,大体分作两个阶段,前两年完成基础设施、造林绿化和主体景观营建,初步形成优美景观和游乐功能。后两年滚动开发建设度假别墅区和旅游购物区,至2005年底全部竣工。
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在安阳、新乡、鹤壁、长治、邯郸五个地区的中心地带,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景点简介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岳飞庙,原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岳飞(公元1103-公元1142),字鹏举,宋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20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坚主抗金,曾四次举兵北伐。绍兴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桧、高宗杀害。年39岁。
岳飞庙址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近百间。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临街大门为精忠坊,面西,木结构,斗拱型制九踩四昂重翘。坊之正中阳镌明孝宗朱佑樘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高1.8米,遒劲端庄,格外醒目,过精忠坊为山门,座北朝南,三开间式建筑,两侧扇形壁镶嵌有滚龙戏水浮雕,门前一对石狮分踞左右。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是当代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手迹。山门对面为施全祠,内塑施全铜像,对祠前秦桧、王氏、万俟 、张俊、王俊五奸党铁跪像呈镇压之势。
拾级入庙,古柏苍劲,碑碣林立,东有肃瞻亭,西有觐光亭,仪门前两道高大的碑墙把这里辟作东西两个小院。穿过御碑亭,便是岳庙之主体建筑--正殿。该殿面阔五间18.30米。进深三间11.60米,斗拱型制为五踩重翘重昂,硬山式建筑,高10米。体态稳重,气势恢宏。殿门楣上悬有五块巨匾,分别是“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其中“百战神威”和“忠灵未泯”为清帝光绪和太后慈禧所题。正殿中央为岳飞彩塑坐像,高丈余,英武魁伟,正气凛凛。上悬“还我河山”贴金巨匾。坐像两侧镶嵌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四周墙上,悬挂着国内现代著名书画家颂扬岳飞的书画墨宝,内容多样,各具物色。大殿两侧的东西庑中,现为岳飞史迹陈列室。
大殿后院,是寝殿、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寝殿内陈列着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人们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欣赏赞叹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返应变途中路过汤阴,专门停车察看了火车站的“岳忠武王故里碑”,询问岳飞庙的情况,做了有关岳庙保护方面的指示。1958年,汤阴县建立岳飞纪念馆。
汤阴羑里城,北距安阳市区15公里,西临京深国道、京广铁路。羑里城又称文王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文王庙座北朝南,始建年代失考。元代及明、清曾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多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近年来又重新恢复了部分殿、亭,现为周易博物馆。
羑里城主要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大殿、拜殿、演易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儿冢,还有御碑、文王易碑、岣嵝碑等明、清碑碣十余通,古柏约40株。近年来,这里又竖起了许多海内外人士的捐资碑和数次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纪念碑。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