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风景区位于林州市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在安阳、新乡、鹤壁、长治、邯郸五个地区的中心地带,自然风光奇特,人文景观独特,是一处旅游观光的理想胜地。
红旗渠是1960年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的,把漳河水引入林县。沿漳河南岸绕悬崖,越峡谷,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开凿长达70公里的总干渠,渠高4.3米,宽8米,引水量18.3立方米/秒。从分水岭向下,分凿三条干渠。第一条干渠沿太行山东麓向南与英雄渠汇合,全长41.5公里;二干渠与英雄渠汇流处称“红英汇流”,渠水奔腾,飞瀑喷雪,好似银河倾泻。第二干渠全长48公里,东南流入安阳县。第三干渠东北流经4公里长的曙光洞而入东岗乡。整个工程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条,挖砌土石1,640万立方米,用工4,000多万个。红旗渠的建成,全县形成了引、蓄、提相结合的水利网,建水库、池塘400多个,建中、小型水电站80多个,灌溉面积40万亩,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并提供了工业用水。
红旗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被誉为“人造天河”、“当代万里长城”。
河南景区
景点简介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岳飞庙,原名精忠庙,后也称“宋岳忠武王庙”,是后人为纪念南宋抗金名将、我国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而建。岳飞(公元1103-公元1142),字鹏举,宋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人。20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累官至太尉、宣抚使、枢密副使。坚主抗金,曾四次举兵北伐。绍兴十一年遭投降派秦桧、高宗杀害。年39岁。
岳飞庙址位于汤阴县城内西南街,始建年代无考,今址是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重建,以后历代屡有增建,逐渐成为一处完整的古建筑群。现有面积4000多平方米,殿宇建筑近百间。座北朝南,外廊呈长方形。临街大门为精忠坊,面西,木结构,斗拱型制九踩四昂重翘。坊之正中阳镌明孝宗朱佑樘赐额“宋岳忠武王庙”,两侧八字墙上用青石碣分别阳刻“忠”、“孝”两个大字。字高1.8米,遒劲端庄,格外醒目,过精忠坊为山门,座北朝南,三开间式建筑,两侧扇形壁镶嵌有滚龙戏水浮雕,门前一对石狮分踞左右。山门檐下一排巨匾,上书“精忠报国”、“浩然正气”、“庙食千秋”,是当代书法家舒同、楚图南、肖劳的手迹。山门对面为施全祠,内塑施全铜像,对祠前秦桧、王氏、万俟 、张俊、王俊五奸党铁跪像呈镇压之势。
拾级入庙,古柏苍劲,碑碣林立,东有肃瞻亭,西有觐光亭,仪门前两道高大的碑墙把这里辟作东西两个小院。穿过御碑亭,便是岳庙之主体建筑--正殿。该殿面阔五间18.30米。进深三间11.60米,斗拱型制为五踩重翘重昂,硬山式建筑,高10米。体态稳重,气势恢宏。殿门楣上悬有五块巨匾,分别是“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其中“百战神威”和“忠灵未泯”为清帝光绪和太后慈禧所题。正殿中央为岳飞彩塑坐像,高丈余,英武魁伟,正气凛凛。上悬“还我河山”贴金巨匾。坐像两侧镶嵌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四周墙上,悬挂着国内现代著名书画家颂扬岳飞的书画墨宝,内容多样,各具物色。大殿两侧的东西庑中,现为岳飞史迹陈列室。
大殿后院,是寝殿、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寝殿内陈列着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人们常在这里流连忘返,欣赏赞叹其精湛的书法艺术。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返应变途中路过汤阴,专门停车察看了火车站的“岳忠武王故里碑”,询问岳飞庙的情况,做了有关岳庙保护方面的指示。1958年,汤阴县建立岳飞纪念馆。
汤阴羑里城,北距安阳市区15公里,西临京深国道、京广铁路。羑里城又称文王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文王庙座北朝南,始建年代失考。元代及明、清曾多次重修。现存古建筑多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近年来又重新恢复了部分殿、亭,现为周易博物馆。
羑里城主要建筑有演易坊、山门、大殿、拜殿、演易台、洗心亭、玩占亭、吐儿冢,还有御碑、文王易碑、岣嵝碑等明、清碑碣十余通,古柏约40株。近年来,这里又竖起了许多海内外人士的捐资碑和数次国际周易学术会议纪念碑。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帝陵位于内黄县东南30公里的三杨庄村西,是上古时代“五帝”中颛顼、帝喾两个帝王的陵墓。
相传,颛顼是五帝中的第二个帝王,自幼才智超人,15岁辅佐帝政,20岁即位,在位78年,享年98岁。颛顼曾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帝喾是五帝中的第三个帝王。他15岁辅佐帝政,30岁即位,在位75载,享年105岁。他们都是贤明的帝王。每年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三月十八日,二帝陵有盛大庙会,人山人海,对二帝进行祭祀。
二帝陵始建年代难考,唐代以后屡有增建。豪华的二帝陵因清末宣统年间一场风沙南迁而掩埋于沙丘之中。地面仅存石碑两通。经1986年初步调查,陵墓轮廓已基本查清,廓宇计有大殿五间,前有长廊,殿内有明清石碑41通。殿前两侧各有配房三间。大殿后200余米,为陵墓围墙,东西长165米,南北宽66米,呈长方形,为元代砖砌建造。另有不少汉唐建筑遗物。
二帝陵占地300亩以上,陵园正待清除积沙后进行修整。
景点简介
洪谷山是南太行林虑山中一座名山,位于林州市区西南13公里处。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厚。
洪谷山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山环水绕,群峰壁立,绿茵如盖。中间一道深谷,长年溪流不断。谷底有三级瀑布,山水断跌而下,尤如一卷长纱。春季满山黄华,流金溢彩;秋季霜打枫叶,一片火红。
洪谷山历史悠久,古迹璀灿。北齐文宣帝高洋建洪谷寺,先后有众多僧人云游挂锡;北齐全灯寺石窟建在万丈悬崖之上,白云缭绕,神秘莫测;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及弟子关全在此买田数亩,躬耕自食,沐浴山光,成为山水画开宗巨匠:明代知县谢思聪在此开渠引水,创建林州最早水利工程——谢公渠。今尚存北魏摩岩石塔、千佛洞石窟、金灯寺石窟;唐代砖塔;明代谢公渠;清代谢公祠及各朝代碑刻等重要文物,其中有省级文物五处,市级文物二处,是游人休阅旅游的好去处。